垂拱元年(685年),大唐重新任命西突厥王族阿史那氏为都护。
以阿史那弥射之子“阿史那元庆”为昆陵都护,册封为第二代兴昔亡可汗,统辖西突厥左厢五咄陆部。
以阿史那步真之子“阿史那斛瑟罗”为濛池都护,册封为第二代继往绝可汗,统辖西突厥右厢五弩失毕部。
天后武则天希望扶植两位西突厥可汗,借此维持大唐帝国对天山以北的羁縻统治;天山以南的安西四镇仅保留少量唐军驻守,重点屯兵伊州、西州、庭州三地。
天后武则天下令撤走四镇驻军之后,吐蕃在得到西突厥各部的支持下,吐蕃大相论钦陵率军出克里雅古道占领安西四镇以及西突厥故地,试图彻底吞下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区。
唐朝册封的两位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元庆和阿史那斛瑟罗先后逃回长安。
直到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叛乱,她制造祥瑞迫使唐睿宗李旦禅让,顺利称帝即位,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
颇受女皇武则天器重的酷吏来俊臣,趁势诬告一门忠烈的阿史那元庆,导致跟他爹阿史那弥射一样遭到冤杀,其子阿史那献流放崖州,另有一子阿史那俀子逃往吐蕃。
愚不可及的武则天还不知道她犯下多大错误,要知道这位逃往吐蕃的阿史那俀子,可是室点密可汗的七世孙。
吐蕃赞普闻讯大喜,他连忙派人带着阿史那俀子前往西突厥故地召集旧部,西突厥部族正式拥立阿史那俀子为可汗。
果不其然,阿史那俀子成为西突厥可汗之后,他采取联合吐蕃进攻武周的战略,这让武周在西域变得更加举步维艰。
长寿元年(692年),西州都督唐休璟奏请收复已失二十二年的安西四镇,女皇武则天派遣王孝杰出兵率部西征大破吐蕃和突厥联军,先后收复安西四镇,并在长安二年(702年)增设北庭都护府统辖西突厥故地,然而这并不能阻止西突厥部众离心力的增强。
从高宗咸亨元年(669年)到武后长寿元年(692年),吐蕃大军数次攻占安西四镇,与西突厥汗国各部反叛援引有着莫大的关系。
西突厥的十姓部落对阿史那氏早已不服,在此之时各部期望着在十姓部落中能出现一位天命之子,带领十姓部落摆脱阿史那氏的桎梏,突骑施部首领应运而至。
突骑施属于西突厥汗国五咄陆部之一,游牧伊犁河谷和七河地区,在大唐与西突厥交战时曾效忠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曾经与唐军数次交战。
大唐平定西突厥汗国之后,唐廷把突骑施分为索葛莫贺和阿利施两部,分别设置嗢鹿州都督府和絜山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
在此期间突骑施的实力不断壮大,逐渐有成为十姓部落之首的势头,直到武周时期突骑施诞生一位富有领袖风范的首领,他的名字叫做“乌质勒”。
乌质勒曾在第二代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斛瑟罗手下效命。
可是阿史那斛瑟罗日益不得人心,与之相反乌质勒十分具有领袖感染力,善于安抚各部深得十姓部落的爱戴,于是西突厥各部纷纷归附乌质勒,突骑施成为十姓部落之首,作为十姓可汗的阿史那斛瑟罗,反而日渐变得名不副实。
乌质勒得到十姓部众的归附,遂有取代阿史那斛瑟罗成为十姓可汗之志,他步步蚕食阿史那斛瑟罗的领地,从最初常驻扎在碎叶城西北界,之后攻陷碎叶城把牙帐迁移于此。
乌质勒以碎叶城为大帐,以弓月城作为小帐,以七河地区为中心,几乎拥有西突厥十姓部落的所有领地,逼得阿史那斛瑟罗只好带着忠于他的部众移居大唐境内,西突厥第二代继往绝可汗到此终结。
其子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第三代继往绝可汗,沦为名存实亡的十姓可汗。
自此唐朝在西突厥故地的羁縻统治实际上宣告结束,突骑施汗国正式建立,从此开启重振西突厥汗国的荣光之路。
虽然突骑施汗国有重振西突厥汗国之志,但它诞生之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当初西突厥汗国兴起时大不相同。
西突厥汗国崛起之时,正逢中原王朝处于四分五裂,中亚地区的嚈哒帝国走向没落,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帝国相互征战,这才给西突厥汗国一个迅速壮大的广阔空间。
反观突骑施汗国初建之时,却是处于四周强邻的包围之中,东南就是强盛的大唐(武周)帝国,东北是想重新复国并且积极扩张的后突厥汗国,西南则是向中亚地区步步紧逼的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重新取得生存环境可谓是举步维艰。
由于突骑施汗国直接取代大唐(武周)扶持的阿史那氏,所以它第一个要打交道的国家就是大唐(武周)。
乌质勒选择继续以羁縻府州的名义与大唐(武周)建立关系。
神龙政变之后,女皇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正式复位,国号重新改回大唐。
唐廷对此也表示承认突骑施汗国,正式册封乌质勒为怀德郡王。
因为乌质勒在名义上仍为大唐的嗢鹿州都督,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所以安西大都护郭元振来到乌质勒的牙帐,他与乌质勒商议军事相谈甚欢。
恰逢天降大雪寒风凛冽,当时乌质勒已经非常年迈不堪严寒,不久之后便受寒而死,致使乌质勒之子“娑葛”认为其父是为郭元振所害,他准备发兵攻杀郭元振。
郭元振得悉并未选择逃跑,第二天他在乌质勒灵前嚎啕大哭。
娑葛不禁被他感动,遂对郭元振相好如初。
事后唐廷以娑葛袭封其父嗢鹿州都督、怀德郡王之位。
这件事件昭示着大唐帝国与突骑施汗国的矛盾,如火山底下岩浆,虽然一时相安无事,但是总会有爆发的一天。
不久之后,突骑施汗国与大唐帝国冲突的导火线果真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