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刘氏身体一向不错,再加上这几个月来调理得当,这胎倒是生地十分顺利。
在听到孩子哭声的时候,余文彦先是松了一口气,接着就连忙问道:“我娘亲怎么样了?”
“公子放心,夫人也好好的,只是生产完有些乏力而已。”
余文彦焦急地在产房外面等着,等到里面说已经收拾好了他才进去。
他看刘氏脸色倒是还不错的样子,人也收拾地比较整洁,心里便放心了许多。
他还是关切地问道:“娘,你辛苦了,你还疼不疼?”
“娘已经好多了,快来看看你的妹妹。”
余文彦还是头一回见到这种刚出生的小宝宝,跟他想象中白白嫩嫩的小婴儿不太一样,眼睛看起来像是一条线,脸上看起来红彤彤的,脑袋还有点儿尖,感觉一点儿都没有想象中可爱。
“妹妹的头长成这个样子,看来我要努力读书,不然以后她嫁不出去怎么办。”
刘氏听完真是哭笑不得,“你刚刚生下来的时候脑袋比她还尖呢!”
余老太太也说道:“小孩子啊,都是这样的。”
余文策也呼了口气说道:“那就好那就好。”
屋里的人被他俩逗笑,最后在余老太太的劝说下,他们便没有是在产房逗留,让刘氏能够好好休息。
余文彦和余文策则是被于老天天吩咐着去给余元州报信了。
第二天,余文彦的大伯母便到了家中,带了不少庄子上的东西,还自告奋勇要帮忙照顾刘氏。
还不等余文彦说话,就听余老太太道:“家里已经花钱请了人是,钱都付了一半儿了,这钱也不好退给人家,你还是好好操持好庄子里的事情吧。”
“这外人哪有自己人照顾地精心细致啊。”
“人家照顾了多少大户人家的产妇,你就别操心啦。”
王从容见自己找不到机会留下,那她找借口带自己娘家侄女来照顾刘氏的计划就实现不了,脸上便带了些讪讪的神色。
余文彦看到了也没有多么担心,谁让每次有什么事儿都能让余老太太摁死呢,而且他大伯应该也是个明事理的。
余文彦见着自家妹妹自从出了月子就是一天一个样,而且是越来越可爱了,他顿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几分。
古代对女子的限制本来就多,别的不说,宋朝嫁出去的公主过不好的都很多,不过余文彦相信只要自己权利够大,他又不是什么只要脸面的人,只要自己过的好,那些东西都是虚的,总之以后妹妹就由他来守护了。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间小姑娘余晴姝已经学会了走路,只是一直还未开口说话,这让刘氏有些着急。
“这可怎么办啊?我记得原先文彦走路之后很快就会说话了,文策是先说话再走路的,咱们家小姝怎么还不会说话呢?”
余老太太也挺担心,不过看到刘氏的样子她赶紧安慰道:“你啊,就别多想了,文彦都是好好的,小姝肯定没问题的。”
两人正在为这事儿发愁呢,这边余晴姝已经被余文彦哄着喊了好几声哥哥了。
“小姝,叫哥哥!听我说,哥…哥。”
小姝看着余文彦,睁大眼睛认真重复道:“锅…锅。”
“不对,不对,是哥哥,g…e哥。”
“锅!”
好吧,也行,他知道自己妹妹叫的是哥哥就行。
看的余文策在旁边急得团团转,但是小姑娘却并不看他,只笑着喊余文彦哥哥,这极大地满足了余文彦的虚荣心。
“夫人,夫人,小姐会说话了!”
“真的假的,你可别逗我。”
“真的,我刚刚听到小姐会喊哥哥了。”
这可把刘氏高兴坏了,只是她稍微有些吃味,余文彦只是每天放学后陪着孩子玩儿,这小妞竟然先会喊哥哥。
不过孩子会说话总算是了了刘氏得一桩心事。
接下来的好几天,刘氏都在锲而不舍地教自己的小女儿叫娘亲,总算是哄着自家女儿学会了叫娘。
接下来又是余老太太,余晴姝俨然成了余家最受欢迎的人。
等到小姑娘学会叫家里的所有人之后,余文彦便得意地写了一封信给余元州。
余元州一看到那不同于别的信的厚度,就知道这一定是余文彦的手笔。
虽然他总是让余文彦写信也要注意文采,不过每次余元州看得十分津津有味。
不过刚看完头几句,余元州就气的吹胡子瞪眼儿的,小女儿会叫所有人了,就是不会叫爹!
信里还写了余晴姝现在有多可爱,看的余元州心里又是开心又是怅然。
小女儿出生之后他就见过一次,现在余文彦两兄弟又在京中读书,刘氏完全没有跟着他到任上的意思。
余文彦又说了说自己和弟弟的学习进度,顺便附上两篇他们最近写的文章,余元州看完心中倒是十分高兴,这俩孩子都比他强。
接着就到了余元州最难受的时刻——余文彦最拿手的品菜时间。
偏偏余文彦信中的许多东西都是他这个任地里没有的,他就算是找厨子做,人家也做不出来。还有香乐门新出的菜,这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现在的大邺很多人家里都开始养猪了,刘氏也没有瞒着,可是阉猪这事儿还是有很多老百姓不知道,这让他十分难受,他真想吃香乐门啊!
余文彦也算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因为还有一年便要乡试了,江和宜又找到了向今安,他一个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空闲的时间有很多,在他忙不过来的时候也能帮着看看余文彦和余文策的功课。
对于学习这件事儿,余文彦向来十分热衷,现在多了一名老师,他简直求之不得,更何况这位还是热乎的探花郎,对科举的印象还很深刻,总能取到经的。
而且有什么不懂得,他也有人直接问了,简直就是爽歪歪。
向今安进入角色也很快,第一天他就发现了自己的这两个小师弟学习堪称一流,在完成了江和宜的功课之后,他们俩便开始互相考教起来,有时还会在一起讨论朝廷颁发的政令。
当然向今安也没闲着,作为一个经历过科举,又对古代社会情况更加了解的人,他提出的一些看法总能让他们茅塞顿开。
慢慢地,向今安也开始为他们布置功课,虽然一下子又多了很多作业,但作为两个卷王来说,这简直就是正中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