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收了徒,方亦行整个人都年轻了几分。
他年少时意气风发,后来又遭到奸人所害,心灰意冷之下,只想过那归隐的日子。
但要说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收到了合心意的弟子,能将自己的许多思想传下去,倒是让他心中宽慰了不少。
余文彦发现自己的老师确实是个隐藏的大佬。
方亦行平时看起来一丝不苟地,很有老学究的味儿,但是一课堂上,他就好像变了一个人。看起来沉闷无趣的文章总能被他讲的妙趣横生,饶有趣味。
方亦行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每到一处,他都要拜访当地的名人隐士,讲课时,他总能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论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方亦行十分看不上死记硬背那一套,而是十分懂得循循善诱,一篇篇复杂难懂的文字,在他的讲述下,甚至不需要刻意去背诵就已经记住了。
余文彦和余文策每日都能听的津津有味,觉得这京中的许多夫子,肯定是比不上方亦行的。
在他们观察方亦行的时候,对方又何尝不是在观察他们,方亦行发现自己这两个学生,一个记忆力极好,一个悟性极高,一段时间之后,便针对他们各自的性格和长处,在每日的大课之后,分别辅导。
在布置每天的功课时,方亦行总要叮嘱余文彦,让他每日背勤加背书,不可懈怠。
余文彦也会虚心听取,在古代把书背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跟数学里的九九乘法表一样,是最基本的东西。
而他对余文策的建议则是要多思考,把每句话,甚至是每句话中的每个字的意思都要弄明白。
除了这些,他们两个人还要每天临摹字帖,念在他俩才虚岁才五岁,每天只需要临摹三篇大字即可。
这对余文彦才是最难的。
任何一个在现代习惯了简体字和硬笔书写的人,再来学毛笔字,那简直就如同酷刑一般。
反观余文策,在这方面不知要比他强上多少。
果然,余文彦感觉方亦行又扫了自己几眼,随后便听他说道:“你的字差了文策许多,还需用心练习,万不可随意应付。”
余文彦……“学生知道了。”
虽然背古文,练毛笔字又枯燥又无聊,但是每每取得一些进步,就像是枯燥无味的生活中多了一些光彩和甜味,再加上周围人的夸夸,余文彦既觉得充实,又开心,简直不要太爽。
而且未来的大腿就在身边儿,自己跟他关系这么好,未来一定会过得很舒坦,这样好的日子哪里找哟。
刘氏也正如余文彦想的一样,在方亦行收徒后不久便去方府拜访了。
她看着这屋内的摆设,便知道方氏是个挺有生活情趣的妇人。
屋子里被收拾的十分整洁,此刻小窗半开,正对着外面的开得正艳的花丛。屋内的摆设也十分清雅,挂着几幅墨竹图,虽不是什么名家之作,但看着也十分赏心悦目。
方氏端出几碟自己做的糕点,又泡上一壶茉莉花茶。
刘氏端起来闻了闻,赞道:“夫人这茉莉花茶汤色黄绿亮,闻之只觉香气鲜灵。”
说着她才浅啜了一口,只觉滋味醇厚鲜爽,就算是与哥哥送到她府上上好的茉莉花茶相比,也丝毫不逊色。
本来刘氏是存着帮衬方家的心思来的,此刻却觉得此事大有可为。
她笑着说道:“我家那两个皮猴,想是给夫人添了不少麻烦。”
“怎地如此说,彦哥儿和策哥儿都是顶顶聪明又知礼的孩子,每次看到他们,我都觉得心情十分舒畅,哪里会觉得麻烦。”
这其实就是方氏的心里话,她和夫君一直没有孩子,但方亦行却不愿纳妾,还经常安慰她,只说是他和孩子没有缘分,虽然方氏十分感动,但每每想起来还是充满遗憾。
现在有两个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即使不是她的亲生孩子,但日日这样看着,她心中也是极为欢喜的。
“这话可不能让那俩小子知道了,否则尾巴说不定都要翘上天去。”
两人相视一笑,这时刘氏才说道:“实不相瞒,我这次来找夫人,的确是有事相商。”
方氏顿时露出疑惑的表情,刘氏便将余文彦每天夸方氏厨艺的事情说了出来。
刘氏夸人一向能夸到人的心坎里,此时更是把余文彦夸的菜全都拿出来说了一遍,饶是矜持如方氏,此刻也是抑制不住自己上扬的嘴角。
刘氏又喝了一口茶,这才接着说道:“那小子自小嘴就挑的很,我还是第一次看她如此夸赞一个人的厨艺,偏他每回还要在饭桌上说,弄得我真想捶那小子一顿。”
这话逗的方氏直接笑出声来,两人的距离也拉进了很多,方氏连连摆手,笑着说道:“哪有这么夸张,不过就是走的地方多了,学了一些地方菜。”
“这话姐姐骗骗别人还成,我是断不会相信的,不瞒你说,我的娘家每年走南闯北地做生意,有时也会带外地的厨子回来,彦儿也不是没吃过他们做的菜,但是却从来没听他夸过人。”
“我倒是不知道彦哥儿这么喜欢我做的菜,之前还担心两个小公子吃不惯我这粗茶淡饭。”
“姐姐实在太过于自谦了,俩小子最近个子长了不少,这里面可有不少你的功劳。”
方氏以为刘氏是想来给两个孩子求菜谱的,当即就要拿纸来写,却被刘氏阻止了。
她连忙说起自己的来意:“我之前在尚和街盘了一间铺子,正愁不知做什么生意好,不知姐姐可否愿意和我合作?”
接着刘氏便将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方氏却觉得刘氏给她的分红太高了,而且她还想与自己的夫君商量商量。
刘氏觉得这事儿多半能成,据她的观察,方亦行也不是个迂腐之人。
告别之际,方氏又打包了一些糕点和自己做的茉莉花茶给刘氏,她觉得能教出余文彦这样孩子的人,果然是极好相处的。
没过几日,方氏便又到伯府拜访,她觉得刘氏提出来的利润三七分有些太高,自己只拿一成的分红便好。
两人上演了一番极限拉扯,最后各退一步,将分红的比例定在了二八分成,两家都是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