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子虽然破了,但直到今天听完你的这番分析,我才终于明白了那件案子凶手的真正心理动机。
一个我们这里重点高中的孩子,在模拟考试中成绩非常突出,考清华北大毫无悬念。
高考结束后她估分最少也在六百七十分以上。
结果成绩下来,老师家长学校包括她自己都傻眼了,居然只考了四百分。
太奇怪了。
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即使考试失利没考好,也不会只有四百分。
家长和孩子怀疑试卷被人换了,或者在阅卷过程中发生了误判。
家长申请复核查卷。
得到的反馈是无误。
教育部门说高考判卷不可能出现错误,而且没有查看原卷的先例。
家长报警。还找了电视台。
当时闹得沸沸扬扬。
最后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最终在警方在场的情况下,由专门的老师查了卷子。
这个孩子除了机读卷填满了之外,非机读卷都交了白卷。
孩子坚称自己这些题都答了。
孩子的卷子拿到了专业的实验室检测,终于发现了问题。
问题就出在她答题的中性笔上。
中性笔里被掺入了化学试剂,在写完字的几小时之内字迹就会自己消失。
经过孩子的回忆,我们翻看监控,多方走访调查,在几个月后终于锁定了嫌疑人。
嫌疑人居然是和这个孩子同班的一个女孩。
女孩学习不好,人也长得一般,父亲母亲是偷窃犯。在同学中被排挤,被孤立。
她在被抓后,承认是自己趁着在考场外和那个孩子说话的功夫,偷换了笔。
被陷害的孩子回忆,所有人都不爱理那个女孩,只有自己愿意和她说话,教她解题。
我们问询那个女孩这么做的动机。
她当时说了一句话,‘同样是人,为什么会有天上和地下。
她高贵如天鹅,我低贱如蝼蚁。
这公平吗?’
一个不到十八岁的孩子,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如一个吐着信子的毒蛇。
题队,我们当时在卷宗中给她的心理动机写的是嫉妒。
今天听你说完,我才了解到嫉妒二字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学缘由。
善意可以成为恶意的来源。
这是人性中最丑陋的一幕。”
题安问:“被换了笔的那个孩子呢?她的试卷还有效吗?成绩最后怎么判定的?”
韩队长说:“实验室的人帮她恢复了大部分字迹,但还是有无法恢复的部分。
这个孩子要求再考一年。第二年她如愿考上了清华。虽然迟了一年,但也算没有被耽误。
毕竟如果不是她和她家人的据理力争,这种事最后能查出来真相的概率是很小的。”
题安问:“那偷换了笔的女孩呢?”
韩队长说:“那个陷害她的女孩,行为已经涉嫌犯罪,最后被取消了三年考试资格,判了六个月。
有案底了,她的人生也基本完了。”
题安说:“她的人生不是有案底那时候完的,是她在恶意萌发的那一刻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