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间,春回大地。
在蒙古与南宋进行激战,蒙军兵临长江,临安已成惊弓之鸟之际,山东三镇却发起了反击。
忽必烈南下后,山东不剩什么蒙军,赵泰、武仙、李璮先后出兵,各自收取原来州郡。
因为各城几乎没有蒙军驻守,所以三镇轻松拿回地盘,将蒙军赶出了山东。
这时三镇虽然收复失地,但各人并不高兴。
因为地方虽然收回,但蒙古对山东破坏极大,三镇都有损失,拿回来只是空城,以及没人掩埋的百姓骸骨。
现在三镇收复了失地,可三镇将士都清楚,蒙古现在去打南宋,等收拾完南宋,还是会掉头收拾自己,三镇并未真正走出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赵泰收回邳州后,立刻便给武仙和李璮去信,要求两人带兵前来相会。
若是以往,李璮不会听赵泰的命令,如今形势所迫,三镇处在一条船上,李璮便只能率领大军前来相会。
此时在邳州城外,三镇集结了十万大军,整齐的军帐一座接着一座,一望无际,军威壮盛。
在运河上,还有上百条小船,正进行操练,竖起的船帆,被风吹得鼓起,新建的水营看起来已经有模有样。
二月底,黄河已经完全解冻,而有了黄河阻挡,三镇不必担心,开封附近的蒙军杀过来,可以大摇大摆的驻扎在邳州附近的平原上。
在贾似道离开后,赵泰便开始了反击,不过三镇收取各自州县后,便没有进一步行动。
现在赵泰准备了一批粮草和辎重,三镇兵马也已经完成集结,就等赵泰一声令下,便拔营出击,但赵泰还在耐心等待,等待临安传来消息。
山东夹在蒙宋之间,又地处南北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必须抱住一支大腿,要么投靠蒙古,要么归顺大宋,否则夹缝间难以生存。
这回宋朝不给他落实编制,赵泰绝对不会轻易出兵。
清早,黄河边上,赵泰站在一座山丘上,注视着奔流的河面。
黄河夺淮后,向南注入淮河,然后奔流入海。
此时邳州段黄河,河面十分宽阔,解冻之后,便成为一道防御蒙军的天险。
赵泰站在高处,手指黄河道:“山东之地,河海环绕。眼下东是大海,西是黄河,南是淮河,只有北境有个缺口。”
武仙和李璮站在赵泰身边,李璮道:“现在黄河解冻,蒙军主力在南,河北之地数次为我等蹂躏,暂时到也不用担心蒙军北来。”
赵泰沉声道:“眼下确实不用担心。不过,留这么个缺口在,蒙古马军就能年年入寇,我们根本无法生产。”
武仙听出弦外之音,不禁问道:“大王难道有什么方略?”
赵泰手指黄河,“确实有个想法!”
武仙和李璮看向赵泰,赵泰沉吟道:“蒙古屡次入寇,山东百姓惨遭屠戮,多地已经是百里无人烟。此前我便有个想法,让黄河恢复故道,从北入海。如此山东将为河海环绕,蒙古只能冬季黄河结冰后进攻,我们便能在春夏耕种,秋季丰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产。”
武仙和李璮心头一惊,“让黄河改道!”
赵泰颔首:“不错!只是当初济北州县,尚有不少百姓,改道会使百姓遭灾,所以未向你们提起。现在北境以无人烟,推行改道之策,便没有什么负担了。”
李璮的地盘在北面,每次蒙古南下,他都是首当其冲。
黄河改道,必会造成下游泛滥,摧毁大片土地和农田,不过现在北部州县,反正无法耕种,也没多少人口,真能抵挡蒙古人,损失肯定划算。
赵泰说完,看向李璮,“兄长觉得如何?”
若是黄河改道,主要影响的区域,就是李璮的地盘。
黄河旧道,多年未用,一旦改道,必然造成百里泽国。
在黄河改道后,山东短时间内,没有能力修河道,所有往后几年,甚至十多年,下游都会年年泛滥。
这不仅使得百姓无法生存,泛滥也会造成土地盐碱化,导致大片地区,今后也无法耕种。
李璮沉吟一阵,却点了点头,“现在北境几个州县,已经被蒙军屠戮一空,就算变成泽国,也无所谓了!”
山东南面是淮河,西面是黄河,东面是大海,蒙军想要入侵,只能从河北来。
李璮的地盘在北面,每次都得为赵泰挡刀子。
若是黄河改道,他虽淹了几个州县,但是北面成为泽国后,他的地盘也就变得安全了。
赵泰见李璮不反对,便沉声道:“那好,此事我们抽空,仔细商议!”
这时,一队骑兵疾奔而至,为首骑兵在山丘下翻身下马,然后匆匆跑上来禀报道:“启禀大王,军师让大王速回帅府一趟!”
赵泰不禁询问,“可知何事?”
“是临安使者到了!”来人道。
赵泰闻言,嘴角露出微笑,对武仙和李璮道:“两位兄长,随我回城,见见临安使者如何?”
武仙面露喜色,临安使者到来,必是封赏赵泰,求三镇出兵。
这也就是说,南宋终于认可了三镇,而只要三镇绑上南宋,那么以后面对蒙古,便有了底气。
武仙笑道:“好!我要看看南宋给大王什么封赏!”
李璮的心情则负责许多,不过也点了点头,“自是一同前往。”
当下一行人下了山丘,翻身上马,疾驰回到邳州城。
战马疾驰到帅府前,王宾以等候多时,他立时迎接上来,“大王,两件事,一好一坏,大王先听哪件?”
】
赵泰翻身下马,将马鞭丢给属下,一边往里走,一边笑道:“先说坏的吧!”
王宾跟在身后,“忽必烈南下后,宋军顶不住,瓜州已经失守了!”
瓜州是长江北岸重要渡口,蒙军占据瓜州,便可以从此渡江,登上江南的土地。
赵泰闻言停下脚步,沉吟半响,皱眉道:“好的呢?”
王宾笑道:“南宋同意封大王为郡王,并权知山东军政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