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上磨炼,在实践中锻炼,这是理论转化的最关键一步。
很多人重视理论,说起大道理来一套一套的,但实践缺乏,很多事情做不出来。
包括后来的剿匪,打宁王等等,这都是理论转化的成果。
用他的话来说这就是在事上面磨炼自己。
问题是实践比理论难很多,还劳心劳神,所以很少有人去做。
正所谓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现象在明朝读书人当中十分普遍。
宋青山很是欣慰,笑着说道:“伯安,你这样做很好,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理论用出来,单凭这一点,你已经胜过很多人了。”
至此,宋青山已经看到了王守仁的未来。
那已经比历史中的王守仁高处好几个维度。
同时宋青山还想到一个让人兴奋的事情。
如果王守仁真的达到那个高度,自己不就成了他的师傅,论名分,自己好像还高出他大半截。
“哈哈,妙啊,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快哉!”
宋青山哈哈大笑,仿佛看到了百年后自己成名的景象。
另一边,内阁中,殿试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就是阅卷。
对阅卷这件事,弘治皇帝十分勤恳,召集了朝中很多大臣,一个字一个字的审阅。
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关于海盗。
这戏海盗实在是太猖獗了,猖獗的让人无法忍受,然而朝廷一时半会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期望冲这些大智慧人中的卷宗中找出彻底解决的办法。
可令人遗憾的是,弘治皇帝看了很多试卷,依旧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卷。
以至于弘治皇帝开始担心,大明是不是已经出不了人才了。
这些答卷窸窣平常,完全就是模式化的东西,一点参考意义都没有,实在是有点过分。
尤为讽刺的是,不少试卷只是加单提了下海岛的事情,跟着就是对老先人的吹捧,各种引经据典,辞藻华丽简直不堪入目。
这种试卷弘治皇帝看一眼就扔了。
弘治皇帝当时给只是问题,想看这些考生能出什么对策。
写什么老先人的事情,这不纯纯胡来吗。
更离谱的是,有些人直接将矛头指向朝廷,说什么朝廷的制度有待改变,朝廷失德,要换。
这根本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全就是泼妇骂街,胡来。
“给我把茶水拿过来。”
弘治皇帝揉着额头,满脸焦躁的说道。
他很了解考试制度,乃是祖上定下来的规矩八股取士。所以天下学子拼了命的学习八股文,以至于到了疯狂的地步。
好的是,经过刻苦学习,这些人做文章的水平提高了不少,可问题是,写的再好不能处理问题啊。
写的东西空若无物,简直就是信马由缰想到那里写到哪里。
不知道的人还感觉很玄乎,知道的人一看就是狗屎。
弘治皇帝气的牙痒痒,不想说用这种方式选出来的都是书看多了,根本就不是人才。
但又能怎样。
科举制度由来已久,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想到这里,弘治皇帝不住叹气。
他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喝了几口茶水,弘治皇帝微微沉思。
忽地,他脑中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名。
唐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