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出京城后,历任南京礼部郎中、山东佥事、河南参议、南京通政参议、大理少卿等职。
万历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管漕运,巡抚凤阳各府,期间数次上疏陈明矿税之害,并裁抑矿税使。以治理淮河有功,加官至户部尚书。
万历三十八年,有朝臣想要引李三才入内阁,由此诽谤他的言论四起。
东林党人极力为其辩护,从而形成党争。
万历三十九年,引退回家,万历四十三年,遭御史弹劾,被贬为平民。
天启元年,朝廷因缺少人经略辽东,想要起用他,但因朝臣争论不休而搁置。
天启三年时,终于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未及上任即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另需要注意的是,李三才祖籍陕西临潼县任村里,侨居顺天府通州张家湾,可见其家庭还是很富裕的,否则也很难搬到京畿附近,还是在通州。
由此,后世许多人认为其在总管漕运时有严重贪腐,其实并不意外。
可以说,李三才家族很大可能就是漕运的获利集团中的一员。
同时,他成为东林党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对抗万历皇帝后期矿监矿税上起到急先锋的作用。
当时矿监税使中最横行的是陈增,深得万历皇帝的宠信,谁也不敢动他。
此时李三才巡抚凤阳、淮扬一带,正是陈增收税的区域,他用计除去了陈增的得力助手程守训,打击了陈增的嚣张气焰,“以折税监得民心”,为此赢得了许多朝臣支持。
另外,李三才拿得出手的政绩,怕也只有治理淮河了。
巡抚凤阳时,李三才就对辖区内经常泛滥的淮河进行了治理,据说效果也是很好。
如果魏广德知道这些,怕就会对他上心了。
简单说李三才这个人,就是能力上佳,但不清廉。
当然,清不清廉魏广德其实不在乎,因为他自己也算不得清廉。
下面官员和门生古旧送的财物,他都是照单全收,即便是远在江南的,曾经都两袖清风的俞大猷都学坏了,每年的冰敬炭敬一样不少送到他府上。
魏广德喜欢用的,还是有能力的,其他都是小节,只要不是弄得天怒人怨就行。
规则内捞钱,魏广德自然没能力扭转这样的局势。
或许,后世人都向往忠诚正直,廉洁奉公的官场,认为吹嘘的所谓高薪养廉可以促成这样的风气,让官场为之焕然一新,但实际上这些不过是空想罢了。
没有国家和制度能够解决廉政问题,区别只在于你知不知道。
明朝官场的潜规则,大多还在一个可接受范围内,只要没有外力威胁的情况下,其实还是可以继续运转下去的。
草榜填制完成后,魏广德和王希烈又对排名前十的考生卷子亲自进行了检查。
复核无误以后,再由王希烈亲自进行“填榜”。
两天时间,所有工作完成,往宫里送了一份榜单副本,正榜悬于北京贡院之外,供考生观看。
到此,魏广德第一次主持的会试算是结束。
前前后后,众人被关在贡院近一个月时间,也是憋得厉害了。
会试结束,大家立马作鸟兽散,各自返家。
说起来,明朝皇帝任命会试考官都是很突然的。
一旦选定就马上下旨,接旨后第一时间就会被传旨太监“押送”贡院,许多官员被带进去后,都来不及安排家中事务。
魏广德从贡院中出来的时候,府中大轿早就在贡院外等候。
毕竟也是有迹可循的,黄榜都发出来了,自家老爷自然是要出来了。
“子中兄,就此别过。”
和王希烈从贡院里出来,以前或许因为接触少的缘故,王希烈对这个比自己小得多的阁老是一百个看不上眼。
这一个月的接触下来,貌似也发现了魏广德的许多有点,那就是放权。
他知道的才会抓在手里,不懂的就放权,他就在一边看着。
从最初魏广德进贡院,因为对会试规矩不甚熟悉,所以大多让王希烈在安排。
之后熟悉了规则,这才逐渐接手。
好吧,王希烈观察了会试后期魏广德的作为,觉得至少不似当初那般认为的不堪,为人还是有可取之处。
所以现在,两人虽然关系没有好到称兄道弟,但总算能平心静气站在一起讨论事情了。
这,或许是当初安排之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儿,居然都能发生。
“善贷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