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珍等人行动的同时,大川中队也做好了伏击的准备。
黄彪整出来的火光虽然确实给李道珍等人传递了信号,但是也被大川桃吉等人看到了。
在发现了这些火光之后,大川桃吉等人就明白了,他们的行踪已经暴露了。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撒丫子狂奔,尽快逃离这片区域。
另一个选择就是正面应对,全歼或者是击溃当面之敌。
经过一番分析,大川桃吉以及吉田联络官等人最终决定主动出击,正面应对。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现在不是在治安区作战,而是在敌占区腹地作战,人生地不熟不说,又是夜晚行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走到了绝境。
其次,现在敌人距离他们如此之近,直线距离连五公里都不到,很快就会被追上。
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往前走不到二十公里就是山阴县城,此外距离应县也不远,一旦对方从这些地方调集部队围剿他们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击溃或者是全歼后面的追兵。
只有截断了后面的尾巴,他们就可以从容调整逃跑的方向。
当然了,日军这么选择也是出于对自身战斗力的信任。
不要觉得他们只有不到两百人,就拿他们与一般的日军中队相提并论。
要知道大川中队和益子重雄所部都是百战精锐,而他们同时也是从整个第一军十来万人中挑选出来的精锐组成的,可谓是驻山西第一军的精英。
按照他们之前的战绩评估,正常情况下,他们一个中队的战斗力应该远远超过了国军的一个480人的标准步兵营。
即便是对上他们的乙种团,也有一战之力。
甚至于用第37师团长安达二十三的话说,他们这两个中队里面随便一个士兵都能比得上十个中国兵。
也就是说,只要后面的追兵数量不少过一个团,他们都有一战之力。
此外,他们今天白天见识过了那些民兵队的战斗力,在大川桃吉看来,像这样由农夫组成的部队,就算是来多少都没用,所以才会做此决定。
在制定好作战方案之后,大川桃吉当即就布置了起来。
而他们这边刚刚布置好,远处的山林里就有微弱的灯光传来。
这是他们的观察哨在用隐显灯和他们联系,并传递信号。
军队通信向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不少人认为二战时期各国部队的通信全是靠无线电台和野战电话,但事实并非如此。
日本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学习西方文化,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三大政策。这场史称“明治维新”的运动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日军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暴露出自己缺乏现代化先进装备这一事实。
虽然在侵华战争中其装备比起当时的中国军队并不算陈旧,但相较美国和英联邦部队而言就完全过时了。
日军装备质量尚且可以,但其品质仍不足以适应不同战场及恶劣环境条件,尤其在通信领域,日本与苏联军队以及欧洲其他强国的军队相比,差距更是明显。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是在远离本土的中国作战,所以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因为这是唯一可以与本土随时保持沟通的联系方式,这也意味着通信将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无线电通信是把握军事战略机遇,给日本控制下的各个不同基地迅速发送命令和讯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因此在日军中,无线电通信也被日军用于师团或联队级别部队,但更低级别编制的部队就不再使用了。
由于缺少通信设备,加之地形崎岖,日军部队不得不使用其他通信手段,例如有线电话。
在战争期间,对于日军部队来说彼此保持视觉联系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复杂设备(无线电、电话和光学设备)缺少的时候。
在战斗前或战斗进行中,即使是较小规模的部队也需能随时收发紧急命令,某些命令因为无法通过无线电或电话传递,就采用了今天仍然在使用的古老但有效的办法进行传递。
日本军队采用了源于中世纪的方法,使用声音和可视信号来进行传递,例如号角、扇子和蜡烛;同时也使用了更多的现代化设备,例如照明器,其中一些设备也用来下达发起“万岁冲锋”的命令。
隐显灯便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传递信号的手段,这种便携式陆军灯具存在着多种型号,供野外照明、通信联络、夜晚训练演习使用。
可以利用这种陆军灯具从指挥所发送莫尔斯码,这种方法早在两千年前就由凯撒的罗马军团使用过了,但当时利用的是抛光金属片或者篝火。
这种型号的灯具类似于四轮马车用来照亮道路的灯具,由金属冲压制造,另有可折叠的三角学形和四方形用蜡烛的便携折叠军用提灯,而三角学形的折叠灯称“小田原灯”,据说是以前强盗施用的提灯,强盗用的灯装备强盗般的军队也是一种讽刺。
使用的时候,可以由一名士兵手提,也可用折叠腿放置到一个稳妥的地方,可回转的遮光盖的开闭可进行灯号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