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这次冲突以关东军伤亡1300多人,苏军伤亡近800人而告终。
马铮没有听吉本贞一解释,而是反问道:“那诺门坎战役呢?”
如果说张谷峰是偶然事件的话,那诺门坎战役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该战役可以解释为日军入侵蒙古事件是北上计划开端,最终日军集结23000人,苏军集结了10万大军保卫蒙古的领土完整,最终击溃了日军第23师团和一个坦克装甲支队。
这两次的交锋都是日军战败,这表明是日军北上的决心不明确,其实苏联早在张谷峰事件中就摸清楚了日军高层决心的动摇,所以苏联在诺门坎战役战中不惜投入重兵不计伤亡,就是要打消日军北上的念头。
吉本贞一再次说道:“诺门坎战斗大日本皇军打的确实不怎么样,说是惨败都不为过,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关东军就一定打不过苏联军队!”
马铮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客观的说的话,日军参战的主力23师团并不是老牌劲旅,但作战中的表现其实并不差,还是可圈可点的。
苏联经过大/清/洗之后,军队整体战斗力的确是下降了不少,这是日本轻视的重要原因。不过经过以重工业为主的两个五年计划后的苏联,在国力上还是强于日本的。
为了诺门坎之战,莫斯科方面甚至于调派朱可夫亲自前往外蒙古指挥苏蒙联军作战,并先后调集了十余万兵力,坦克和装甲车上千辆,身管压制火炮近千门,实战中总共消耗的弹药高达八万吨。
比较而言,日军先后调集的兵力接近六万,装甲车火炮飞机都远不如苏联投入的多。
在兵力和技术装备都落后于苏军的情况下,日军能取得与苏军基本等同的伤亡率,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
但诺门坎事件是日军挑起的,属于关东军的擅自行动。关东军素来有独断专行的毛病,此次事件发起后,苏军不断的增兵,关东军也在增兵,但当时关东军兵力并不多,所以无法调动太多的兵力。
日军此战投入的不少重炮联队,都已经是从关东军辖区内乃至关东州旅顺口紧急调动过来的。后期战局不利时,关东军要求从国内或者关内中国派遣军抽调精锐师团和重炮部队参战,被大本营拒绝。
可见当时日本政府和军部大本营很恼火关东军的下克上行动,也不想和苏联开战。
诺门坎战役虽然苏军损失惨重,但惨胜也是胜利。
战役和战争判断胜利的最重要标准始终是看是否达到预想的作战目标,在此前提下才能提人员和装备的损失。苏军惨胜但是达到了目的,此战战略上让日本领教了苏联的实力,也锻炼了大清洗之后的苏军,检验了一些技术装备的性能,这都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的。
此战暴露了日本对苏联的野心,苏联战后也加大了备战力度,针对日军的远东苏军在各方面也都得到了提升。即便日后在苏德战争时候,远东苏军始终对关东军保持着一定的优势。
此战对于日本来讲,关东军战斗力的确是不一般,尤其基层步兵的作战能力的确很强,但日军的机械化程度远不如苏军。
以步兵为主的日军在装备和体系乃至作战思维上,都不是已经向机械化靠拢的苏军的对手。
所以此战结束前后,大本营对关东军的擅自行动进行了整肃。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被撤职,关东军参谋长矶谷廉介中将也被转入预备役,下属参战各部队的指战员也都予以不同的处分。第11军参谋长吉本贞一中将接任关东军参谋长,第1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中将接替植田谦吉出任关东军司令官。
然而,梅津美治郎却摇了摇头说道:“吉本君说的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却忽略了一点!”
“什么?”
“海军!”
“纳尼,海军?”
“对!帝国拥有世界上规模第三的海军部队,放眼亚洲几乎没有人可以匹敌,然而进攻中国这支舰队几乎没有任何用武之地,进攻苏联的话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所以海军方面全力支持南下。”
接着梅津美治郎再次说道:“此外,美英等国在东南亚的驻军多为殖民地部队,大多数武器装备不如帝国精锐,对付苏联坦克集群还是对付美国英国的公子兵部队那个更有胜算,那个又投入的兵力资源最少呢,这一点高层显然是清楚的。”
听到梅津美治郎的话,在场的众人都沉默了!
是啊,一方面是已经接连两次打败他们的强大对手,另一个却是十足的软柿子,怎么选择似乎没有太大的疑问了。
此刻,所有人的视线都定格在了马铮身上,对于这个一身武士服打扮的年轻人,所有人的眼里都充满了敬佩、好奇以及一丝难以言明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