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多诚一的这份报告再次在关东军司令部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根据坪井善明以及平田幸弘等人的汇报,关东军司令部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凤凰山上的那支部队就是铁血团的主力。
毕竟仅凭地形优势就能挡住大日本皇军一个加强旅团的疯狂进攻,这显然不是一般的作战部队,即便是东北军的精锐也难以达到这个地步,因此必然是铁血团主力无疑。
然而喜多诚一的调查结果却让武藤信义等人感到疑惑,不是说铁血团的主力在凤凰山吗,怎么竟然会出现在白城附近?
但是很快关东军司令部就意识到了他们的思想陷入了误区,谁说铁血团只可能有一支主力?
大日本皇军都有四个师团的兵力,对方就不可能有两个团或者是更多的部队了,也许凤凰山上的敌人只是人家的一支部队,白城附近活动的部队是另一支主力。
有鉴于此,关东军司令部迅速做出决定,暂停对铁血团的围剿,凤凰山外围的部队立即撤回吉林和舒兰一线。
日军之所以会如此干脆的撤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所部久攻不下,部队伤亡惨重,严重打击了前线日军的士气。
而根据前线传回来的情况来看,不管是重伤的坪井善明大佐还是进攻受挫的平田幸弘大佐都一致认为,眼下的气候环境不适合进攻凤凰山这样地形险要的地方。
因为东北的气温实在是太低了,一来是影响战士们的行动,穿着厚厚的棉衣进攻敌人工事完备的防御阵地,笨拙的士兵们就像是活靶子一样,很难靠近对方的阵地。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大日本皇军的火力优势以及拥有制空权的优势很难全部发挥出来。
这样说吧,也许上午他们消耗了十吨弹药,终于将守军前沿阵地的防御工事给摧毁的七七八八了,但是下午的时候,支/那人只要在前沿阵地上浇上几桶水,连一个小时也用不了,零下几十度的气温就能将这些水全部冻成坚固的冰坨坨。
这样一来,守军残破的阵地就会被修补整齐,几乎没有什么成本。
于是乎前沿发生了这样令日军吐血的情况,他们前一天好容易将守军的阵地给摧毁的差不多了,结果过了一夜,对方的阵地再次恢复了原样,是这样比以前还要坚固。
凤凰山外围的战场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至少消耗了日军五百吨弹药,结果呢,守军的阵地几乎是岿然不动,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大日本皇军几乎全部的优势都被抵消了。
日军撤兵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要对热河动手了,所以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将大批的精锐牵制在东北腹地。
相比于盘踞在热河以及平津地区的东北军主力,不管是铁血团还是其他抗日部队,都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这些势力的存在会让关东军不舒服,但是却不致命,回过头再收拾也没关系。
但是东北军却不一样,满洲事变之后,不管是南京的蒋还是北平的张,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对日本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尤其是两年前未发一枪就撤到了关内的东北军,他们从总司令张到下面的士兵,普遍要求反攻东北,收复失地。
不久前,大本营的情报部门截获了一封蒋发给东北军统帅张的绝密电报,电报的内容并不长,但是却让日军方面坐立不安。
“北平、张主任汉卿兄勋鉴:中(正)本日到沪,明转杭(州)检阅空军。倭寇北犯侵热,其期不远。此间自中(正)回京后,已积极筹备增援,期共存亡。并已密备6个师,随时可运输北援。粮秣弹药,中(正)到沪亦已备办,甚望吾兄用预定计划,火速布置勿稍犹豫。今日之事,惟有决战可以挽救民心,虽败犹可图存,否则必为民族千古之罪人,请兄急起,如何盼复。中正!”
短短百余字,不但表明国民政府这边已经预料到大日本皇军要进犯热河,同时还指示北平的张准备反击。
这对关东军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东北军虽然战斗力一般,但是其武器装备还是很强悍的,且兵力众多,直属于张指挥的就有二十五万人以上。
一旦对方孤注一掷拼死反抗的话,对于兵力仅有十余万人的关东军来说还是很有压力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东军决定先发制人。
所谓的先发制人,就是要在进攻热河之前蒋国民政府在关内的部队全部赶出去或者是消灭掉,改变眼前这种不利于日军的态势,首当其冲的便是连接关内关外的重要屏障山海关。
所以从1931年1月份开始,关东军司令部就在准备夺取山海关,但是由于马铮所部的突然出现打乱了关东军司令部的安排。
眼看着铁血团的威胁短时间内无法根除,所以武藤信义大将决定暂时停止针对马铮所部的行动,将主力集中到南线,先把山海关方向的战事解决了。
山海关,又称榆关或临闾关,位于秦皇岛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
俗话说得好,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山海关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天下第一雄关,自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连接关内关外最重要的咽喉,因此中日两国都非常的重视。
只是令人郁闷的是,这样重要的地方不仅仅中国军队驻扎于此,日军也有一部分兵力驻扎该地。
说到日本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领土上屯兵,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诸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辛丑条约》。列强通过该条约,不仅向清政府勒索4.5亿两白银,还附加了许多苛刻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外国军队可以驻扎于京师和从京师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
实际上,早在《辛丑条约》签订前的4个月,日本政府就以“护侨”、“护路”为名,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任命大岛久直中将为第一任司令官,司令部设于天津海光寺,兵营分别设于海光寺和东交民巷,兵力部署于北平、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
作为大清帝国的首都,北平及其周围的战略要地,本来应该是中国最核心的守备区域,但这里却驻扎着日本和其他列强的庞大武装,这在今天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年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这支庞大的武装,犹如一只登堂入室的恶狼,对中国人民不仅是一种威胁,更是一种创深痛巨的民族耻辱。
清朝灭亡之后,日本将“清国驻屯军”改名为“中国驻屯军”。因该军驻扎华北,通常被人们称为“华北驻屯军”,截至目前,日本在中国境内屯兵已有整整30个年头了。
因为日军在山海关也有驻军,所以关东军司令部当即命令所属的第八师团立即从锦州南下,直扑山海关,同时山海关的驻军也接到命令,全力配合第八师团夺取这天下第一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