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个认识他就要继续说,“孔夫子教育三千弟子,贤人七十二名,但光大儒学的却是孟子和荀子,而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你们认为谁说的对?”
陈恪再提一个问题,与本课风马牛不相及,但还是没人说话,他们想听陈恪怎么说。
于是陈恪缓缓说道:“我却说‘人本无性’,幼时表现出的善恶与其父母有关。”
这个答案一出,四周顿时响起一片嗡嗡声。
众人本来都有答案,大多数人支持“人性本善”说,也有一些人支持“人性本恶”说,但陈恪却说“人本无性”。
于是众人议论纷纷,而陈恪却微阖双眼进入到寂静之中,感觉嗡嗡声由近及远逐渐消失,再次进入到那种极度舒适的状态中。
这种状态持续一小会,等耳边再次传来了嗡嗡声,听声音逐渐减弱直到消失,陈恪睁开双眼,淡淡地说道:“恶源于欲望,当有能力完成欲望时表现为行为。”
“而婴儿有何欲望?又如何表现这种行为?既没有又如何定性其本善或者本恶呢?”
“如看到可以实施行为的人行善或者行恶,就定性为人性本善或者本恶,那婴儿就不算人吗?行善或者行恶的人就可以代表所有的人性吗?”
他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听者的头上陆续冒出一个个小问号,他们有点懵。
而他也不想在这里做解释,淡淡地说道:“这个题目太大,我们以后探讨,这时说出来就是证明智慧源学的特点。”
“孟子与荀子能够发扬夫子儒学,不以注解夫子所言而固步自封,在《论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悟透智慧源学深刻内涵的表现啊!”
陈恪慨叹一声继续说道:“我从兵学转入到八大家,再对八大家的学说进行分类,然后又转入到孟子、荀子,就是要论证一件事,《孙子兵法》里的计篇为何没有计策?”
他又将话题转到《孙子兵法》身上,众人的脑子只能跟着他的声音走,然后听他说道:“计篇是用来告诉学习者如何使用计谋的基础学,也就是智慧源学。”
“这一篇用五事和诡道来说明庙算的重要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先做好自身与敌方的实力统计,然后进行计算以得出胜败的概率。”
说到这他再次闭嘴,而四周却鸦雀无声。
没人提问他就要继续说:“这是实施所有计策的基础,也是可以延伸到治国、理事、学习、农耕、商业各个领域的智慧源学,所以我要单独讲。”
“以治国为例,全国有多少人口、多少耕地、多少河流,哪个地区富裕哪个地区贫穷?这些基本情况若不能清清楚楚,如何施政?”
“再以学习为例,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而盲目跟风,你就是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的尾巴,成不了大器。”
“我要提醒各位,当你学好智慧源学时就要考虑一件事,是想一生碌碌无为、还是想有所成就?如想有所成就就去学习自己擅长、喜欢的学术。”
这堂课他讲完了,立刻有人高声问道:“请问先生、何谓同学?”
这位仁兄准备了很长时间,一定要做第一个提问者?
这个问题好回答,陈恪朗声回道:“同学就是同时学习的意思,我在台上讲你在台下听,不论是讲者还是听者都在学习。”
“我在讲的过程中不断理清自己的思路,为让各位听得明白就必须寻找各种证据,通过这种方式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你们的提问也让我知道下步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所以我们是同学。”
这句解释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又有同学起身问道:“先生喜欢什么学术?”
“道学。”
听他答得毫不犹豫,提问者再问:“为何?”
他回道:“我这人挺懒,没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顺其自然想睡就睡、想走就走,这样的性格还是喜欢道学吧。”
提问者给他树立一个人设的机会,喜欢道学可以免除许多猜忌,一个想当神仙的人不会贪恋人间的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