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白沙关北门楼阁楼上,解放后兴建的历史珍贵纪念照片,因岁月的流逝与当时技术的落后,全部潮化,只留下木质的红色相框,静静地留下历史上曾经的痕迹。为了推动新县红色旅游业的建设,而白沙关的重建工程,已迫在眉睫。
脚踏红色的土地,寻访红色的传承,带着久慕的心情,携着期盼的思绪,如约而至,进入了这千古雄关——白沙关。
走在关内的石板路上,仰望着东侧,巍峨耸立、蜿蜒曲折的江淮岭望风尖,蓝天依旧映衬着青山,白云依依飘过头顶,微风拂动着我洁白的衬衣,此时,我只遐想着化成一只白鸽,飞向蓝天,俯瞰这不足百米长的关内巷道。触感着那来自远古的苦难沧桑……
千百年来尘与土,多少英雄豪杰。曾经的战马嘶鸣,战鼓声声,曾经的枪炮声声,如这头顶上的白云,随风荡漾着飘过……
如今,这雄关古道,依旧静静屹立在江淮山巅之间,在葳蕤多姿的盛夏来临时,荒废的雄关静静地躺着,那曾经的繁华与战火硝烟的岁月,那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的感叹,那传承古今的传奇,还有那一抹无法言喻的荒凉……
远去了峥嵘千年的古关,掩埋了历史上鏖战的尘埃 ,在这炙热的阳光照射下,我站在白沙关口,从远古的记忆中回味,从回味中沉思——
仿佛听到了,那远古悠远的马铃摇曳、马蹄声声。仿佛也看到了,那回旋在江淮岭上、天空里轮回的远古雁群……
一代名将梁红玉,其阵之亡之处,据考证,在今沙窝镇马庄,即宋时的黄土关。
梁红玉(1102—1135),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宋朝着名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
梁红玉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睦州居民方腊,啸聚山民起义,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连陷州郡,官军屡次征讨失败,梁红玉的祖父和父亲都因在平定方腊之乱中战败获罪被杀。梁家由此中落,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即由各州县官府管理的官妓,但由于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强弓,百步穿杨、百发必中;对平常少年子弟便多白眼相看,毫无娼家气息。故梁红玉也被列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名妓之一。
韩世忠是陕西延安人,虎背熊腰,一身是胆,为人耿介,尤喜济人急难,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英雄人物。童贯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行到京口,召营妓侑酒,梁红玉与诸妓入侍,就在席上认识了韩世忠。韩世忠在众多将领大吹大擂的欢呼畅饮中,独自显得闷闷不乐,引起了梁红玉的注意;梁红玉那飒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气也引起了韩世忠的注意,两人各通殷勤,互生怜惜,于是英雄美人成眷属。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飞马传召。梁红玉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杨国夫人。
后携助丈夫韩世忠在黄天荡击鼓退金兵,在历史中广为民间传颂。
南宋时期,金人南侵,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天灾闹饥荒,民食不裹腹。江淮一带的蒲儿菜传说为梁红玉所发现并沿食至今。蒲儿菜也有牙缝粮之称。
绍兴五年,梁红玉跟随韩世忠出征,她自己还组织一支部队号称“娘子军”,与金军,伪齐的“镇淮军”战于江淮山阳等地,刚开始是屡战屡胜,名扬天下。1135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遇伏遭到金军围攻,金军是出了“超级武器——铁甲骑兵”叫“铁浮图”,其实这有点像欧洲的十字军,《宋史·刘琦传》记载:“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从人到马全用铁甲包裹着,这只“超级铁骑”隶属于金国大将完颜兀术手下,估摸着这次是专门来报仇的。结果梁红玉腹部重伤,金国军队要百倍于“娘子军”,当时呀,梁红玉肠子都被戳出3尺长,就是一米,结果她依然用汗巾裹好伤口继续英勇作战,退到战斗二线后,对左右的人说“今天就是我们报国的时候。”当然《杨国夫人传》另有说法,说梁红玉说的是:“今日得报君恩”,其实所要反映的话语意思相差无多,就是为了表达出梁红玉最后那种以身殉国的决心,那是英雄最后的怒吼,响彻天地,彻人心脾。梁红玉最后血透重甲,力尽落马而死。首级被敌人割去。金人之间争着要砍她的首级,裂其五体,将其分尸。割到首级的人进两阶,割到四肢的人进一阶。然后,金人又将她裸体曝尸三天,拿着她的脑袋回朝领赏,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命令将她的头悬挂在城门之上。
历史不会那么无情。完颜兀术见到金太宗让把梁红玉的头悬挂在城门之上,不禁感叹她的忠勇,收起被蹂躏过的梁氏的遗体,“正气仍犹在”,还给了韩世忠。把碎尸缝合起来的时候,检验梁氏尸体,发现她身上有几十处创伤,致命的创伤有七处,全部都在身体正面。梁红玉用她的身体,拦住了“金老虎”的铁蹄,想来,如果金太宗知道了,一定会低下惭愧的头颅,梁红玉身上那天地雄浑之气,让每一个人都折服与肃然起敬。
南宋朝廷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大加吊唁,诏赐银帛五百匹两,追封梁红玉为“英烈杨国夫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二于绍兴五年八月丁卯条》记载:“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妻秦国夫人梁氏卒,诏赐银帛五百匹两”。
1151年,韩世忠病逝。梁红玉的遗体被迁到苏州。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今存。
梁红玉的出生地——今天的淮安,仍屹立着梁红玉的祠庙。永远祭奠着这位抗金巾帼英雄,还有她那美丽的传奇故事。
据新县泗店、田铺、韩山等韩氏乡亲所述,皆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后人,这也与梁红玉在此抗金有直接的关联。
而梁红玉战亡之地,据查证是在白沙关东百里处,阴山关之西,从弋阳(光山)西南泼陂河至土门关到木陵关的必经之地,属大别山高山寨西南沙窝镇匡塆村马庄。
据马庄乡亲讲述,村口的田畈葬着梁红玉的战马,与她的朱氏爱将。传说此处从前由马葬而改名叫马庄至今。也是高山寨西南的天然隘口。担水河从马庄塆前的隘口与河边的葬马处旁边的田畈流过。可惜在文革中墓葬地被毁。
后南宋抗金名将孟珙(1195年至1246年),于白沙关至阴山关一带继续抗金,直至联合蒙古灭掉金国。
今天的白沙关,为清代道光帝二十一年翻修,仍巍然屹立在江淮岭上。而民众口中传说的娘娘庙,原是祭拜梁红玉的寺庙,据传闻,始建于孟珙据守白沙关。也是在文革中被毁了,至今未能修复。
梁红玉,历史上的一朵铿锵玫瑰、巾帼英雄。她的精神,如一座丰碑,永久屹立在江淮岭上。
附:梁红玉祠联
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北虏鸱张,桴鼓亲操,半壁河山延宋祚。
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东风浩荡,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壖。
127
为了证实巾帼英雄梁红玉战亡于马庄,我探寻并查阅了、新县境的黄土关之确切地址。
新县《雄关古寨》分析——
黄土关 是过去淮南“五关”之一,也是大别山“十三关”的东黄土关。东黄土关(后称黄土关)居光(光州)黄(黄州)古道咽喉,自古乃兵家必争要塞,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按史料记载,黄土关位置大概在新县新集、泗店、田铺一带,但具体位置不详。
南宋王应麟撰辑的《玉海》云:“淮南之关,黄土、大活、白沙、木陵、阴山,即‘五关’之目也。”明官修地方总志《寰宇通志》关隘:“虎头关、黄土关、穆陵关、白沙关、大城关,俱在麻城县北。”清代顾祖禹编着的地理名着《读史方舆纪要》,其黄州府麻城条云:“黄土关,在县北九十里,接光山县界,形势耸峭。”清康熙九年(1670年)刻本《麻城县志》关隘“黄土关,在县北九十里光山县界。”《宋史》李埴《乞复五关之险疏》云:“复五关,……黄土关,形势耸峭;白沙关与黄土关密迩。”唯有《金史仆散安贞传》和清乾隆《光山县志》有具体记载,但也不详实,分别摘录如下:“金人犯‘五关’。金兴定五年复伐宋。二月,安贞出息州,驻军于七里镇。宋兵据净居山。遣兵击败之。宋兵保山寺,纵火焚寺,乘胜追至洪门山。宋兵方浚濠立栅,安贞军亟战,夺其栅。宋黄统制团兵五千保黄土关,关绝险,素有备,坚壁不出。安军潜轻兵分左右军潜登,别以兵三千直逼关门。翼日,左右军会于山巅,俯瞰关门;守关者望之,骇愕不能立;中军急攻,宋兵败,夺黄土关。遂入梅林关,拔麻城县。抵大江,至黄州,克之,进克蕲州。”(金史《仆散安贞传》)。
根据史料分析和实地考证,黄土关位置有两种可能:一为新县新集镇董店经曾畈通往箭厂河杨冲村古道的苦竹坳岭上;二为田铺乡土岭村。这两处均具备设关条件:一是江淮分水;二是鄂豫两省交界;三是古道经过此处,均可达湖北麻城及武汉;四是山岭两边均有险峻的山峰,关隘两边均设有山寨,路旁有古时庙宇遗迹。董店里边的曾畈附近的两山相距不远,两山间有古代块石铺就的道路,翻过大坳口,江淮分水,南边即为旧时鄂地。董店南边有粝谷尖(疑为擂鼓尖讹变而成),符合清乾隆《光山县志》上黄土关相关记载和宋、金黄土关之战地形,但从没有人听说有石头咀这个地名,也无人听说过曾畈附近古代有打仗的传说,并且曾畈也不是新县去往麻城的最近道路。而田铺黄土岭也是江淮分水岭,东靠癞痢寨,西倚何家寨,地势险要,是过去光州––光山––麻城––黄州古道的必经之地,也符合金仆散安贞攻黄土关地形,且这里有黄土岭地名和有关打仗的传说。据田铺乡黄土岭村南细河冲老住户何在松(1919年生)和黄土岭村老支书何正国(1942年生)父子多次口述以及操湾老人占国顺(1923年生)证实,黄土岭自古就叫黄土关,是通往麻城黄州的兵道关口,岭上打了很多次仗,死了不少人马。同时有资料显示,黄土岭东北黄毛尖就是史上所称的黄武山。现湖北麻城市政府官网“麻城信息港”专家论文也赞同田铺黄土岭,即是古黄土关这种说法。但是黄土岭为黄土关的观点,也缺少擂鼓尖和石头咀地名与地理特征对应。
清乾隆候选光山训导、乾隆《光山县志》编者,诗人钱时雍曾作有《度黄土关》:
峭峡两山交 石脊绕排(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