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圆瑛老法师的说法当中。他认为「离相回向跟不坏回向」,在三种回向当中是属于回向众生,「回自向他」,透过回向众生当中,使令自己远离着相的颠倒,跟有为无为的颠倒。所以在这第一跟第二的所观境都是众生,三四五六七他是回向佛道,他整个所观境是佛道,「回因向果」等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就是这个菩萨用始觉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来照了本觉的理性,而这时候本觉理性清楚分明的显现,而且他所现的本觉理性跟诸佛所觉的理性是齐等的,在本质上是齐等的,当然量不圆满,本质上是齐等,名等一切佛回向。「等一切佛回向」是指什么呢?其实他每一个回向都是在消灭对立的意思,因为中道就是不二法门。而这个地方消灭的对立是什么呢?消灭能观的智跟所证的理,始觉跟本觉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它这个「觉齐佛觉」,其实就在讲始本不二,等一切佛回向。因为佛陀也是始觉跟本觉是平等不二,他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至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指的是菩萨在因地当中,所生起观照的智慧,念念之间开发明了,增长广大。「精真发明」是讲因地的发心,依止不生灭心所生起的智慧;“地”是果地,菩萨在果地当中,因地他是称性起修,无不从此法界流,因地中散发出种种的波罗蜜;在果地当中,无不还归此法界,他还是回到他所证悟的觉性当中,名至一切处。菩萨能透过因果不二的道理,普遍的至一切处广做佛事。「至一切处回向」是消灭菩萨对因地、对果地的执取,因果不二,因果同时。
无尽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前面讲因果不二,这地方讲依正互融,依报跟正报。在佛道当中,我们知道到了第三四五六七以后,所观境都是佛的功德,「佛道」。佛的功德有两种:第一个依报的世界,第二个是正报的身心。“世界”指的是依报,“如来”是正报。他能够对于佛地功德依正二报,彼此间互相的互含互涉;比方说,「以一毫端,现宝王刹」,他能够在身体上的一根毫毛当中,现广大的宝王刹,依报能涉入正报,又能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在微小的依报当中,显现佛身来转大法轮,正报又能够涉入依报。在第五个无尽回向的菩萨,对诸佛所成就的依正二报,能够互相涉入完全没有障碍,叫「无尽功德回向」,他能够安住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事事无碍的法界。他随所修一法,都能够成就佛的无量功德,因为他已经能够做到依报跟正报,互相的含涉,无有罣碍的境界。
平等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这个回向的特点,是讲到性德跟修德不二,「性修不二」。「于同佛地」,菩萨心中既然能够成就无尽藏的功德,他对于所证悟的性德是等同诸佛;性德是等同诸佛,当然量不圆满。
「地中各各生清净因」,在整个性德的心中,他又够生起各各差别的菩提心的因。菩萨的菩提心是各各不同,虽然称性起修,比方说,菩萨的菩提心当然是缘四弘誓愿,有的是偏重在缘众生法界,这是大悲,悲增上菩萨,有些是缘佛道法界,智增上菩萨。所以菩萨的因地,这个「清净因」就是菩萨的菩提心,慈悲的不同,这是约修德。所以「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各各依止他因地的菩提心,来发挥而趋向涅盘之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也就是说,菩萨因地的善根虽然各各不同,但是他所趋向的理性,所圆满的性德却是平等的。这个菩萨已经可以把性德跟修德把它作回向,让它能够平等不二。
等观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这地方是强调自他不二,自己的心跟众生的心是不二。“真根”是指前面平等回向的清净因,地中各各生清净因,就是他的菩提心。他的菩提心当中有性德也有修德,有修德也有性德,在一念菩提心当中,性修不二,叫「真根既成」,他的菩提心成就。所以他能够「十方众生皆我本性」,他能够等观一切的众生,皆不离开我一念心性当中之所显现。
所以他能够「性圆成就,不失众生」,他心性一方面能够圆满成就,一方面能够不失众生,不忘失大悲心。他这个菩萨一方面能够照顾到性德的圆满,一方面不离开他修波罗蜜,他在面对菩萨的时候,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依止自他不二的平等大悲心,他等观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一念心性所流露、之所显现,他的回向是自他等观,把自己的身心世界跟他人的身心世界,这种对立的颠倒把它消灭掉。
真如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着,名真如相回向。
真如回向,就是在消灭真如的体跟真如用的对立,真如的体是不变,用是随缘。「即一切法」指的是真如随缘的妙用,他能够随缘显现一切的妙法,该怎么做该怎么度化众生,他就怎么做。「离一切相」指的是真如的不变之体。
「唯即与离,二无所着」,“即”,即一切法,真如的作用跟离一切相真如之体,体用都能够平等而无所执着,叫真如相回向。也就是说,他能够满足真如之体,也能满足真如之用。我们前面说过,在十住它偏重在满足真如之体,十行偏重在成就真如之用,到了真如回向的时候,它把体用之间的对立消灭了。
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这地方是讲真谛跟俗谛的平等不二。「真得所如」,这地方是讲菩萨所证的真谛,菩萨内心当中以我空法空的智慧,证入真实的实相境界,同时又能够依止他的假观,十方无碍,到十方世界显现种种的妙用,名无缚解脱回向。没有缚也没有解脱。有一个禅师参访一个祖师说:我心中有很多的障碍。祖师说:谁绑住你呢?欸!没有人绑住我。既然没有系缚也就没有所谓解脱。在《楞严经》里面,是认为我们本来就没有烦恼,也没有障碍。所以他一直在对治那个一念妄动。《楞严经》讲我们人只有一个问题,你没有顺从真如,你对真如产生抗拒。其实没有人绑住你,你干嘛求解脱呢?是这个意思,所以叫无缚无解脱回向。
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这地方的“性”指的是体跟用,体用的圆融;“性”,真如之体,“德”,真如之用,两个圆满成就。因此「法界量灭」,外在的法界慢慢的减少了。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对外在事相的执取慢慢的减少了,他对于法法销归自性这一部分做得更加殊胜,名法界无量回向。随捻一法,都是真如法界的全体大用,他对法界量的执取慢慢消灭了。第一跟第二所观境是众生,依止众生而趋向于中道;三、四、五、六、七,是回向于佛道;八、九、十回向于真如。「回向」,圆瑛老法师把它解释是「发愿」,就跟发愿一样,只不过发愿是在前面,回向是在后面。事情做完以后,我们的心还会动,所以在最后再调整一下,透过于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向真如这三种的回向,我们把心态再把它拉回到我们一念心性。
你本来是称性起修,但是在修的过程当中,我们很习惯又仁者心动,又开始抗拒真如。这时候怎么办?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向真如,在这时候再做个调整,这是事后的调整,再把心态拉回来,拉回到一念心性,这就是「十回向」,透过这十个过程使令我们的功德,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向真如,而满足于一念心性。
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分证,分破无明,分证法身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