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确定,那么就可确定要交多少税。”
朱允熥说道。
他拿起一张纸,在上面写写画画,同时问道:“皇爷爷,这一亩地的产量是多少?”
“这不仅要看地方,还要看土地本身。”
朱元璋说道:“南方水稻有两熟和三熟,大部分都是两熟,这两熟水稻分别为:早稻和晚稻。
早稻。
普通的土地,一亩水稻可产一石两钧(约等于270斤),肥沃的土地,一亩水稻可产两石(约等于360斤)。
晚稻。
普通的土地,一亩水稻可产两石(约等于360斤),肥沃的土地,一亩水稻可产三石(约等于540斤)。
咱说的是平均,具体产量,则要看具体的土地情况,以及天气,要是遇到天灾,很有可能会颗粒无收。”
(注:石在明朝不仅是重量单位,同时也是体积单位,一石等于四钧,一石等于十斗,或者一百升。)
“那就按这平均来算。”
朱允熥说道。
然后他在纸上写写画画。
不久后,他简单的算了出来,道:“如今一两银子可购买大约两石大米,就以这个为标准,南方实行十五税一,十六税一,十七税一和十八税一。
具体在什么地方实行,根据当地的情况,以及根据土地是否肥沃。
如一年三熟的区域,土地肥沃,施行十五税一,而土地一般的一年三熟,施行十六税一,要是土地很差,则施行十七税一。
土地根据肥沃程度,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品阶。”
说到这,他在纸上写了出来,后续好整理,随即他继续说道:“一年两熟,上品良田按照十六税一收取,中品良田按照十七税一,下品良田按照十八税一。
我这里以肥沃的上品良田,一年两熟为例。
一年产量为五石。
一两银子可买两石大米。
五石就是二两银子五百文。
肥沃土地税收是按照十六税一,那么一亩肥沃的土地,一年就需要缴纳一百五十六文钱。”
这个税,高吗?
不知道。
想知道是否高,就算算清朝需要缴纳的税,用以对比。
乾隆十九年,上等田每亩纳税3斗2升,中等田每亩纳税2斗4升,下等田每亩纳税1斗4升。
这是清朝的标准税收。
南方上等田,一亩年产五石,标准税收为二十税一,即需要缴纳025石,换算成斗和升,即为2斗5升。
这是二十税一的标准税收,加税后为十六税一,则需要缴纳031石,换算成斗和升,即为3斗1升。
加税之后的税收都比清朝标准税收还要少。
因而如今他定的这个税收,真的不高。
“这个一百五十六文的税收并不是朝廷固定的税收,朝廷固定的税收是粮食,即每亩应缴纳的三斗一升的粮食。
朝廷收税不收粮食,收钱,至于具体收多少钱,则是根据那一年平均粮价。”
朱允熥说道。
“为何以粮食作为固定税收?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朱元璋疑惑的问道。
虽然粮价会出现波动,但这个波动不是很大,因而他感觉直接以固定的钱作为税收,要更加的方便简单。
朱允熥说道:“就算是如今稳定了大明的钱币,未来这钱币依旧有可能会发生动荡,造成钱不值钱。”
“钱怎么会不值钱?难道后代敢大量的印钱?”
朱元璋道。
他说完心中不由得想到后代疯狂印大明宝钞,然后导致大明宝钞再次贬值的画面。
想到这,他神色不由得凝重,看来不能太指望后代,还是以粮食为主,毕竟粮食产量再多,那也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