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拿着从族长家借来的秤杆子过了下数目后道:“十六斤多一点,我就给你称十六斤,可换二十块。”
“这一趟先每人限量二十块,谁先卖完,可再回来兑换你看可成。”
这也是一开始吴氏同村民们定好的,对于后来的村民吴氏都会解释一遍。
二奶奶赵氏听到连连点头,“成、成。”
她昨日听儿媳说,宋家这边可以兑凉粉给他们出去卖了,她虽然心动,但是家中因着给老头子瞧病,实在拿不出钱帛来。
便想着再等上些许时日,待儿媳在宋家做完了工,家里再做这买卖也不迟。
心中虽然可惜,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哪曾想,今早儿媳陆氏又欢欢喜喜的跑回去同她说,“吴婶子同意用豆子换凉粉了。”
她立时不犹豫了,忙将家里的豆子拿出来挑拣,再派了大孙儿来这边听消息。
待听说那边开始兑换了,她忙提着捡了一半的豆子风风火火的跑了来。
她高高兴兴的捧着自己刚兑换来的一陶盆凉粉,又拿了一个空碗请吴氏帮忙称出可以兑换一块凉粉的豆子。
她准备一会儿将凉粉背到女儿的庄子上瞧一瞧。
她身边又没个称,若是碰上了给钱的主顾自然更好,若是碰上了给豆子的心中也能有个数。
对方究竟要给自己多少,她这才算不亏。
这个吴氏也是一早便也想到了,她指着身后的两个碗,“绿豆、豌豆我都给你们称过了,你自己拿着碗去过过数,心中也能有个数。”
待其过过数后,二奶奶赵氏也不回家了,祖孙两人径直往女儿所在的村落走去。
她女儿嫁的倒不算远,但也需走上大半个时辰的路。
二十块凉粉加陶盆以及背篓的重量,这对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来说,长时间走路,还是相当吃力的。
这时候,一旁的大牛便会主动要求替她奶背。
十二三岁的男孩,按说也能背的起这样的重物。
但对于他们一家来说,这凉粉实在珍贵,若是一个不小心碎了什么的,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大牛见她奶不让他背,他就走在阿奶身后,用手托起背篓,减轻一部分负担。
祖孙两人就这般扶持着走到了女儿家里。
“阿娘,您怎么来了?”正在院子里绩麻线的小赵氏见到来人,忙起身相迎。
赵氏直言道,“我兑了些凉粉来你们村中卖一卖,你帮娘去村里头问一问可有人家要?三文钱一块,或是八两的豆子换一块凉粉。”
小赵氏听她娘如此说,母女两人也顾不得叙旧。
她当即领着她娘去了村中最热闹的聚集处,询问大伙儿可有人要买凉粉?
如今城中取消了入城费,有不少村民在县城的草集上看过这凉粉的火爆。
但苦于那凉粉须得三文钱一块,大部分村民都不舍得买。
这会子一听说用豆子也能换凉粉。
大家伙也不犹豫了,花钱他们不舍得但用豆子换大家还都是愿意的。
待问清了兑换斤两后,纷纷回家拿了豆子来换。
不过一盏功夫,带出来的十九块凉粉便被售卖一空。
剩下的那一块赵氏要留给女儿,说什么也不肯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