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封吴王,后改封为周王,就藩开封。因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后获准回到开封。此后三十余年间,组织编着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他的母亲马皇后是历史上一位贤慧的女性,对子女要求严格,尤其注重对小儿子朱橚的管教。这与朱橚后来的成长可能有某种关系。少年时的朱橚好学多材,有远大的抱负,常想着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传名后世。他政治上比较开明,到开封以后,执行恢复农业生产的经济政策,兴修水利,减租减税,发放种子,做了一些有益于生产发展的事。
青年时期朱橚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他组织一些学者编撰过《保生余录》方书两卷,随后着手方剂学巨着普剂方的编着工作。在流放期间,朱橚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组织本府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
作为一个锦衣玉食的藩王,朱橚为什么会做这些方剂学和救荒方面的研究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朱橚是一个很有才华而不满当时政治,时有“异谋”的人。他曾三次有“不轨”行为,除两次被贬往云南外,还曾因谋反被传讯;他之所以大力编写刊行这些以“保生”、“普济”、“救荒”为宗旨的医药书籍,表面上看不过是由于目睹当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意在“救园救民”,实际上这是他争取民心的一种方法,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其次,做些有影响的好事以流芳后世。
他在《袖珍方序》中写道:“吾尝三复思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虽然他没有谋反成功,像他四哥朱棣那样当上皇帝,但立功留名后世的目的还是达到了。然而建文帝即位后,立刻着手削藩,削藩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周王朱橚。和哥哥朱棣一样,朱橚也不觉得金銮殿那把龙椅就属于自己的侄子。虽然比不上燕王朱棣那样在王府里私造兵器、招兵买马之类,但起码这种“异谋”也是很骇人的,以至于他的长史王翰“数谏不纳,诈作发狂”而离职——这说明周王的不臣行为已经有了实质性突破,不然王翰不至于用这种极端手段和周王划清界限。
朱橚的次子突然向朝廷举报自己父亲图谋不轨——被自己的亲生儿子举报,也够可以的了。听到这个消息,建文帝表现出了很无私的正义感,派李景隆率大军以“救急边关”的名义北上,路过开封时突然包围了周王府,把朱橚一家老小全抓到京城。建文帝给自己的叔叔还留了一条活路,下令将其发配到云南,交给沐英之子西平侯沐晟严加管束。
朱棣即位后,想起了替他挡枪子的弟弟,于是把亲弟弟从软禁的地方接回来,由于刚刚登基,需要笼络人心,朱棣恢复了朱橚的爵位,“还年俸五千石”,让他回到开封就藩。朱橚当然不是傻子,以前哥哥是藩王,一条战线,削藩削的是哥俩的藩,现在地位变了,朱棣是皇帝,再削藩俩人就是对手了。朱橚喜欢读书,尤其擅长填词赋诗,回到开封后,立刻搞了一个歌舞团送到南京,献上九章之歌和八佾之舞,歌颂朱棣的文功武德、英明神武。
第二年,朱橚到南京朝拜,又献上传说中的瑞兽驺虞。百官都纷纷上奏章、写颂词,说是朱棣的仁慈感动了上天,降下吉祥的动物。这有点类似于前几年周正龙弄的华南虎照片,但朱橚弄出个传说中的动物驺虞,居然没人敢说是造假,还纷纷赞成、歌颂。朱棣龙颜大悦,大大赏赐了朱橚。但朱棣坐稳江山后,就开始敲打这些藩王,即使是亲弟弟也不例外。当时开封在黄河边上,黄河河床高于两岸的土地,一旦决堤,就有灭顶之灾。朱棣以此为借口表示“关心”:弟弟,把你改封到洛阳吧。估计朱橚还沉迷在驺虞的祥瑞里,就随口回答:“我到开封后,已经治理过河堤,现在河堤相当坚固,洪水来了不会出问题,不需要搬迁王府,以免劳民伤财。”见弟弟这么不识趣,朱棣也就不客气了。突然有人检举说朱橚要造反。但朱棣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第二年,朱棣才把朱橚叫到京城,把举报材料拿给他看。朱橚看了材料后,彻底明白怎么回事了,赶紧低头认罪,朱棣也没有惩罚他,让他回去了。朱橚回到开封后,立刻写了个奏章,表示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当年先皇赐给的三护卫根本不需要使用了,请皇帝收回。朱棣看了很高兴,便收回了三护卫。
朱橚是第一批明代藩王,但他明显具备“枭雄型”藩王和“有为型”藩王的综合特征,在争夺王位彻底无望的情况下,他完成了其人生理想的转身,不再追求政治上的进步,而是向一名伟大的医药学家转变。朱橚家族也是明朝众多藩王中繁衍最快、人丁最盛的家族之一,同时也是文化素质比较优秀的一支。自朱橚以来,家传学问,书香永继,产生了一大批学者、文人。
如第二代周王朱有炖,博学精思,擅长书法,写有《东书堂帖》传世,是明初较着名的书法家;朱有炖的八弟朱有爌也是个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人,对诗歌、书画、骑射等,无一不精;第六任周王朱同镳的第十三子朱安戍聪明好学,广邀学者与之游,是当时宗室中最有名气的一个,曾辑着《贻后示》、《养正录》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