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召公姬奭和周成王商议道:“唐国已灭,唐侯也已战死,但他们唐国的后裔众多,犹如过江之鲫,倘若不建议管制,恐怕以后还要生出祸事来。”
周公旦若有所思地说:“既然罪魁祸首已被绳之以法,其后人众多,若将他们全部贬为庶民,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唐国地处边境,又是镐京的北大门,犹如咽喉般重要。”
于是,他当机立断:“干脆将唐侯所有族人全部迁往沣都城西,把他们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如此一来,既能让宗周将他们牢牢掌控,又能避免他们拥兵自重。”
取消他们诸侯封号,为了安抚他们,给他们任命一个无关紧要的卿士即可。
于是唐国后人全族被迫前往沣都城西,现在的西安杜县,在那里定居下来。
因为他们豕韦氏先祖以甘棠为祭祀社木,甘棠也叫刺梨,杜木,杜梨,所以这些唐侯后裔便改姓为杜。
周公旦任命杜踵为宗周的伊伯,就相当于市政府秘书长一类官职。
周公旦安排好杜氏一族后,面见周成王道:“启奏大王,臣有两件要事,需与大王商议。”
周成王曰:“太傅但说无妨。”
周公旦道:“大王已至大婚之龄,大王祖母之故国,有莘氏有佳女,乃太王太后之侄孙女,可为王后,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周成王道:“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寡人全听太王太后与太后安排。”
周公旦又道:“还有一事,需大王恩准。大王的三弟姬叔虞到及冠之年,已行成年之礼,将被册封为宗周卿士,敢问大王当如何册封?”
周成王道:“这……老二尚未册封,册封老三,岂不不合乎礼法?”
周公旦道:“大王早已册封过姬叔虞,只是他当时年幼,如今成年,大王当兑现昔日封赏。”
周成王疑惑道:“寡人何时册封姬叔虞了?寡人怎不知晓?”
周公旦呵呵一笑,道:“大王贵人多忘事罢了。来人啊!传太史令前来回话。”
不多时,太史令赶到王宫。周公旦命他将王二年的史册拿来,找到当年的记载,念给周成王听。
“王二年,秋,甲子日,王宫后花园中,王与众公子嬉戏,姬叔虞跪地叩拜,求王赐宗周卿士之位。王剪桐叶为圭,赐王弟姬叔虞为卿士,赐封邑。”
周公旦道:“大王请看,六年前,您已答应册封姬叔虞为卿士,并许诺赐他封邑。”
周成王听完后不禁哈哈大笑:“哎呀!太傅,那时寡人与姬叔虞都还是天真无邪的孩童。
那不过是一场儿戏罢了,岂能当作真话?册封姬叔虞之事,还是以后再议吧!”
周公旦一脸严肃地说:“大王切不可如此,身为君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能视同儿戏。
所谓君王当一言九鼎,何况大王已然即位为王,就必须言出必行,倘若大王说话不算话,那天下的人都说话不算话,岂不天下大乱。”
周成王眉头微皱:“啊!即便如此,那依太傅之见,该赏赐姬叔虞何处封地才合适呢?”
周公旦略加思索后答道:“唐侯谋反已死,唐国位于都城之北,地势险要,乃军事重地,务须由姬姓宗亲镇守,臣以为可册封姬叔虞为唐侯,为宗周拱卫王城。”
周成王点头表示赞同,却又担忧地说:“只是姬叔虞尚且年轻,尚不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
唐国又刚刚经历战事,又有戎族和狄族混居,只怕他难以在那里站稳脚跟啊!”
周公旦胸有成竹地说:“这个微臣早有准备,届时可委派召公奭担任唐国的执政卿,总管军政要务,必定能协助姬叔虞治理好唐国。”
周成王喜出望外,当即正式下令,册封姬叔虞为唐国国君,封为侯爵,赐封地唐邑。
这便是赫赫有名的“桐叶封侯”故事的主人公,姬叔虞。由于他的封国是唐国,后人称他为“唐叔虞”,他也是晋国的始祖,第一代国君。
敬请阅读下一章。钟鸣鼎食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