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侯姬昌罢免了熊丽的职务之后,西周暂时陷入人才饥荒。
这时候殷商在比干等人帮助下,正在一步步复苏崛起。
西伯侯姬昌很是着急,于是下达世界上第一个求贤令“善老令”。
这个招贤令很特殊,大概意思就是说,西伯侯姬昌,向天下求贤良之辈,治国能臣。
他比较吸引人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不限籍贯,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来西周,就给你上户口。
这个在古代农耕社会很重要,那个时代对于籍贯很重要,因为都是部落管理方式,你和别人不一个姓,就别想在别人地盘上混饭吃。
姬昌不限制籍贯,大大的促进各国人才涌进西周。
第二:不限制门第,大大的降低入职门槛。
第三:不限制行业和身份,包括别国的罪犯都可以来西周任职,并且最为吸引人的是,给你上五险一金。
就是你将来老了,不中用了,朝廷也给你补贴生活家用。
这道善老令就像是晴天霹雳,瞬间在九州四海炸开了锅。
很多人都前往西岐混饭吃 ,有真才实学的,有滥竽充数的。
其实这就是姬昌搞得噱头,真正被重用的寥寥无几,没有关系,高门第,你去了也是干杂活。
姬昌运用手段先将人骗过来,想走就没那么容易了,没能力去种田生孩子也行,反正不让你走。
在农耕时代,人口就是国力,就是源源不断的兵源,这为西周最后灭商起到关键作用。
再说了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殷商和其他国家的罪臣和不得志的。
他们既然来了西周,再想回去也不太可能。
姬昌的意思很明白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殷商不要的我照单全收,他们没本事不要紧,他们只要能生孩子,有后代就行。
当然这道求贤令也确实给姬昌引来不少文臣武将。
第一个进入姬昌核心圈子的就是南宫适。
南宫适就是原来周公季的哥哥在逃亡时候,留在当时虞城的后世孙。
泰伯此时已经在吴国梅里去世,弟弟仲雍继位。
他们兄弟二人依靠先祖的农耕种植技术,给江南带来的桑麻水稻。
吴国老百姓为了纪念泰伯做出的贡献,在梅里给他立有泰伯庙。
他死后,人们纷纷将麻绳,抹布披在身上,以寄托对泰伯的哀思,所以从此中国传统丧葬里面的披麻戴孝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到了周公旦的时候,制定周礼。明确了丧葬之礼中的五服制度,将亲人去世披麻戴孝写入西周法律规定。
南宫适就是泰伯在西周的后世孙,姬姓,名适,因为后来得到周文王的重用,先是被任命为宫廷掌管祭祀,修葺,安保工作。
再后来得到重用,任职于国政尚书,相当于内政部长一级,因为他所属的部门,在王城的南宫门口办公,也称之为南台,南宫。所以以官为姓,改为南宫适。
南宫适看到周文王姬昌招贤纳士,自己作为姬姓周室子弟,为了西周的发展,自己有尽力尽责的责任。
于是南宫适去周文王那里应聘,你想想,这是宗室子弟,当初就是他爷爷让出来宗主之位,才有姬昌一脉继承。
这后代来了,姬昌肯定是不忘本,随即任命南宫适为宫廷内官,最后升职到南宫台。
第二个进入西周核心权力机构的就是散宜生。
散宜生先祖比较显赫,散宜也是复姓,散宜最早是一个部落,在山西太原附近,在尧舜禹时代很有名。
帝尧曾经为了得到散宜部落的支持,迎娶散宜氏为元妻,生下嫡长子丹朱。
只是后来散宜家族再也没有什么显赫人物出现。
到了殷商时期,散宜生老祖作为夏朝的属臣,和西周老祖一样,被逐渐驱逐到西部戎狄之地。
散宜生家族艰难的混日子,后来在商朝和戎狄的不断侵袭下,地盘越来越小。
最后无奈,只得投靠西岐,作为西周的一个小部落存在。
到了散宜生这里 ,家族已经势微,但是散宜生天资聪明,喜欢研究先天八卦,农耕畜牧,在当地很有名气。
这次周文王招贤纳士,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应聘,周文王一眼看中散宜生,发现这个人不但博学多才,懂得天文历法,农耕畜牧,八卦地藏,而且头脑清醒,账目清晰,做事情一丝不苟。
这家伙天生的做秘书材料, 于是周文王任命散宜生为大夫之首,上大夫散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