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研究所的专家们初见此情景,刘国道先生表现出了一些震惊和迟疑——他的反应与旁边的邢队长完全不同。
刘道先生心中充满了欢愉与期待,站了起来,绷起脸孔道:“爱国,这里有我们的行业领袖,你并不具备在这里发言的资格,立即就座。”
那位经验丰富的研究所所长微微观察了刘大道一段时间,转向爱国先生道:“小青年,在我们国家的研究站里,有一个规定很受推崇。那就是无论在哪一级别的岗位,我们都是并肩奋斗的同志,不需要以等级或者地位划分层次,只需看重能力与贡献。今天我们顺应了这里的习俗。”
说完,他的眼光转向了那位清瘦且身材挺拔的人:“张副总,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那个人保持平静但毫无表情的回答道:“遵从所长的指导即可。”
尽管口音沉稳,手指却不自主地轻微颤动着,显得异常明显。
“尊敬的爱国同志,请允许我们并肩作战,共同进步。你可以将心中的任何不满与建议直言表达。” 所长大声提议。
李爱国扬起了骄傲的肩膀:“我认为,对于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验证过程都是形式主义的行为,毫无价值。”
“哈!”他嘲笑道,又补充,“那你想如何验证这项新技术呢?仅仅靠模拟一辆载满重物的车辆侧翻来表现吗?你知道这在满载状态下与轻载状态下的不同,而且,一辆车在不同情况下是否适用并不是通过几次模拟就能一目了然。”
张总助理的话就像许大的语气一样,经常带着尖锐而微妙的口吻。
他还想继续说话,但却被老研究所所长轻轻阻止了:“张总助理,现在我们都站在了同样的立场上。让我让司机李完成他说的事情,听听他的完整阐述。”
目光紧紧凝视在爱国先生上,这位资深领导者进一步说:“请继续表达你的观点吧,爱国。”
面对所长的认可和支持,爱国先生更加自信地答道:“演示一下并不能全面验证一辆车体和侧翻系统的实用性,因此我想亲自驾车完成一单需要高负荷任务的行程。”
他这一宣布后,研讨室内陷入了一片沉静。
刘国璋试图提出反驳,但最终没有说出一个字,只能无奈地回到了座位上。
热烈掌声四起。“好!很好!” 所长兴奋道,称赞道,“热爱技术的年轻一代愿意承担新技术的风险与挑战,这样的精神和态度值得我研究所有每个人的尊敬和借鉴。”
原本支持李爱国的刘道先生此时内心充满了担忧与焦虑。
听到对方提议第一个执行该任务,他不禁心存疑惑——新技术刚刚问世时总是存在缺点或不足的。
在探索新技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问题。
需经历众多实操演练,在实践中找寻漏洞的所在。
这次的任务尤其重要,装载的物资繁重庞大,风险自然随之加大。
对于研究院长来说,李爱国承担首航任务是理想选择。
其内心亦存私心。
就在这时,刘国璋打算提出反对建议之时,却感受到了李爱国的目光。
他的眼中满是笃定和自信。
一阵思考后,刘国璋终还是入席坐定,赞同了李爱国的做法。
因只有这样做,方能稳控张副院长可能生发的话语攻势。
委以重任的是张副院长,其背景颇为深邃,在战前即曾执铁路局铁路技术研究所之职,职位之高不可小觑。
解放后因愿合作,他被选为铁道研究所改建后的副主任,负责第五工作组的全局事务。
被老技术力量簇拥的张副院长,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政治势力。
即便前任院长,出于当前人才稀缺的情况及为技术发展考虑,也得权衡他的一些意见。
如非李爱国主动接手此次行程,张副主事必定严辞拒批此任务,势必耽搁自我卸货车的推广。
令爱国民心有感叹。
这整个议程仅维持不到十来分钟,会场内的成员无不汗水盈溢。
其中最感压力的当属项目副总指挥老张,作为一名技术出身的他深知张副院长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