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亲自召见哥舒翰,一番交谈之后对他非常欣赏,旋即擢升他为陇右节度使,兼任鸿胪卿和御史中丞。
就在哥舒翰奉召入朝之前,很多将领就建议他多带些钱,以便入朝打点,最好想办法营救王忠嗣。
可是哥舒翰非常清楚,王忠嗣所犯之事绝不是金钱贿赂就能摆平。
因为他得罪的不是别人,而是当朝天子,所以哥舒翰两手空空就上路,他知道自己该用什么办法解救王忠嗣。
可惜哥舒翰还没来得及求情,王忠嗣已经遭到处死,就连家人都被李林甫满门抄斩,这让他感到十分心寒。
无奈之下,哥舒翰只能回去青海前线主持战事,不敢随意介入朝廷斗争。
李隆基任命哥舒翰和殷无咎两人担任节度使,就是想要他们联合攻下石堡城。
自开元末年以至天宝年间,大批胡人迅速被提拔为将帅,甚至成为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例如夫蒙灵察、安禄山、哥舒翰,甚至还有日后的安思顺和高仙芝。
在这之前,大唐朝廷为防蕃将,基本都会使用德高望重的名臣加以节制,比如突厥降将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人,虽然骁勇善战对大唐忠心不二,但是并没委以大将之任,而是多以重臣领使制之,足对胡人防范之严。
最主要的是,大唐朝廷还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边将不能在一地长久任职,也不能在朝中遥领远地,更不能由一人兼统多支军队。
这就像三条绑在节度使的绳子,使得大唐不会有强枝弱干之虞。
从开元后期开始,李隆基亲手解开这三条绳子,节度使长年任职已经比比皆是,朝中宰相遥领远地更是屡见不鲜。
自从大唐开国以来,许多有能力的朝臣都是先外放为边帅,取得战功后再入朝为相,特别李隆基早期当政尤其如此。
李林甫意识到不封死这条“出将入相”的通道,自己很难长久把持朝政,这才建议李隆基起用寒族和蕃人为将帅。
由此可见,因为李林甫的自私弄权,加上李隆基自负麻痹,所以导致诸道节度使多为蕃将,精兵尽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京城与地方兵力形成严重失衡。
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史之乱爆发的罪魁祸首,无疑就是李林甫和李隆基,后来的杨钊(杨国忠)顶多加速造反进程而已。
哥舒翰回到青海前线之后,他开始在青海湖边建筑神威军城,同时还在青海湖的龙驹岛建造应龙城,这样便可保护陇右军的侧翼。
武威郡,姑臧县。
河西和朔方两镇将领纷纷来到河西节度使府。
李光弼辞去陇右节度副使和陇右兵马使,他在殷无咎麾下担任节度判官,以资佐理,掌文书事。
王忠嗣之死对他来说这是巨大打击,致使他对大唐朝廷已经开始心生不满。
在李光弼的帮忙之下,殷无咎顺利整理完毕两大藩镇的兵力数量。
截止天宝元年,大唐朝廷先后在边境设有九大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临制奚族、契丹,统辖镇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统辖镇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河西节度使阻隔吐蕃、突厥,统辖镇兵七万三千人。
河东节度使防御突厥,统辖镇兵五万五千人。
朔方节度使捍御突厥,统辖镇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陇右节度使防备吐蕃,统辖镇兵七万五千人。
剑南节度使南抚蛮僚,统辖镇兵三万九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