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匠坐下后,说道:“多谢大人。最近,我们这些工匠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各地人口流动受限,导致我们找不到足够的工人来完成定单。我希望大人能够帮助我们改善这种情况。”
朱楷听后,心中一动:“张大师,您所说的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本官愿意帮助你们,但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商讨。”
“多谢大人,”张铁匠感激地说道,“如果大人愿意,我可以带您去我们的作坊实地考察,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
次日,朱楷带着几名亲信,与张铁匠一同前往京城最大的铁匠铺。一路上,张铁匠详细介绍了工匠们面临的各种困难。朱楷认真倾听,心中已有了一些思路。
在铁匠铺,朱楷亲眼目睹了工匠们因为缺少人手而不得不加班加点的情况。他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一天,朱楷与张铁匠一行人在一处繁忙的工作坊停留,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工匠,他正在挥汗如雨地工作。朱楷上前询问,得知他的家人因为户籍限制无法前来帮忙,导致他一个人要承担更多的工作量。
“大人,”年轻工匠焦急地说道,“请您帮帮我们。”
朱楷听后,心中一紧:“工匠兄弟,您放心,我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
回到府中,朱楷立即召集了相关部门的官员,详细了解了这起事件的情况。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这确实是因为缺乏支持所致,于是决定采取行动。
“各位大人,”朱楷在会议上说道,“这件案子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我认为有必要增加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支持。”
几天后,朱楷亲自监督了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支持措施,确保了工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朱楷站在窗前,望着宫墙外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王爷,您莫要忧心过重。”幕僚顾文在一旁轻声说道。
朱楷转过头,看着顾文,微微皱眉:“本王如何能不忧心?大哥朱标深得父皇信任,那朱棣也是虎视眈眈,这皇位之争,本王胜算几何?”
顾文拱手道:“王爷,您切莫妄自菲薄。您文韬武略,不比太子殿下差。只要咱们谋划得当,未必没有机会。”
这时,夫人王氏走了进来,“王爷,莫要为此事过于伤神,保重身体要紧。”
朱楷叹了口气,握住王氏的手,“夫人,你不懂这其中的凶险。”
一日,朝堂之上,朱元璋面色阴沉。
“胡惟庸,你可知罪!”朱元璋怒喝道。
胡惟庸连忙跪地,“陛下,臣冤枉啊!”
朱楷在一旁冷眼旁观,心中却在盘算着如何在这场风波中获利。
回到王府,朱楷与顾文商议。
“顾文,这胡惟庸一党若是倒了,对本王是利是弊?”
顾文沉思片刻,“王爷,此事或可成为我们的一个契机。”
不久,胡惟庸被处死,朝中局势动荡。
朱标找到朱楷,“二弟,如今局势复杂,你可要谨言慎行。”
朱楷皮笑肉不笑,“大哥放心,小弟自有分寸。”
私下里,朱楷却对顾文说:“大哥这是在警告我呢。”
廖永忠此时也在暗中观察着各位皇子的动向,想要在这权力的漩涡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一日,边疆传来急报,敌军来犯
朱元璋在朝堂上问道:“诸位爱卿,谁可领兵出征?”
朱楷挺身而出,“父皇,儿臣愿往!”
朱元璋看着朱楷,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朕便许你出征。”
朱楷深知,这是一个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出征前,王氏为他送行。
“王爷,此去一定要平安归来。”王氏眼中含泪。
朱楷坚定地说道:“夫人放心,本王定不辱使命。”
战场上,朱楷奋勇杀敌,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朱楷凯旋而归,京城百姓夹道欢呼。
回到宫中,朱元璋龙颜大悦,“楷儿,此次你立了大功,想要何赏赐?”
朱楷跪地行礼,“父皇,儿臣所为皆是为了大明江山,不敢求赏。”
朱元璋大笑道:“吾儿谦逊,朕自当有所赏赐。”
朱标也在一旁说道:“二弟此番战功赫赫,实乃我大明之幸。”
朱楷微笑着回应:“多谢大哥夸赞。”
退朝后,朱楷回到王府。顾文早已等候多时。
“王爷,此次您凯旋而归,在朝中的威望大增啊。”顾文兴奋地说道。
朱楷坐在椅子上,微微皱眉,“但这还远远不够,大哥在朝中根基深厚,我们还需从长计议。”
这时,王氏走了进来,“王爷,妾身听闻朝中不少大臣对您此次战功颇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