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目前为止听到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朱元璋背着双手思考了一阵之后,“老大,伱觉得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如何?”
朱标毫不客气地评论,“实乃治国之策。”
朱标一向冷静,说出的话,掷地有声,他是认同了这两种方案的。
而且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更是朱标之前就有过的想法。
虽然没有像提出这么具体的方案来,但作为监国太子,他主持了多次科举考试。
有很多举子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朱标很明白。
这些从底层普通农家起来的世子们,他们心里面未必怀有报效国家的志向,只是想借着科举之路跨越阶层,从此成为优免赋税的特权阶层。
这样的人他们当了官之后,有了这些个优免权,就认定自己是人上人。
在这种风气的鼓励之下,的确能够涌现出大批大批的读书人,也的确能为朝廷选一批读书人出来。
但是底层的百姓们呢,很快就会发现,当这些读书人越来越多之时,越来越多人享受了赋税的优免权之后,定额的赋税是不会少的,那么谁来承担了?
就是普通的百姓。
而这也是夏元吉口中的
那些利用了特权,减少了赋税的那一类人。
这种人越多,对于朝廷的赋税的侵占就越多。
长此以往下去,交纳田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而陈寒提到的,后世所用的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一条,朱标是非常认同的。
只有让那些特权阶层一起缴纳田赋,才能够使朝廷财富得到保证,才能令天下那些没有多少田地的普通百姓,得到真正的公平。
凌汉虽然作为礼部的官员,关于赋税这一块的事,并不是多么的了解。
但陈寒说得通俗易懂,他也是听听懂了。
一想到陈寒所说,如果大明王朝真的用了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话,那有可能会造成近四百年来的白银毒。
有可能会造成汉人子民,用将近四百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却是一种黄粱之梦,换来的是一无所有的凄惨结局,凌汉就感觉自己现在也有责任去阻挠这样的事情发生。
当天晚上朱元璋,朱标父子二人查看内阁处理奏章的情况。
反复观看了奏章以及夏元吉等人的处理意见之后,朱元璋父子二人还是满意的。
虽然这些人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国家大事,但是处理从地方上上报上来六部的那些事,他们是得心应手。
特别是几个知府,更是面面俱到。
由此可看出,由于地方官府,特别是知府一类,他们作为一府之长,要接触的都是方方面面的,他们的经验也相对充足,处理起来头头是道。
从这一点来说,在小事上面,内阁完全可以处理。
但父子二人唯一担心的就是,开国初期,君王都有足够的精力去反复论证查看内阁官员处理奏章的情况,而且有自己的判断。
可正如陈寒所说,三代之后,生长在深宫当中的那些皇帝们,一个个没有地方经验,他们可能连奏章上面列举的具体事物都不清楚。
自己都不了解又怎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才是父子二人,现在既喜又忧的事情……
求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