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李鸿章 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领袖(2 / 2)

枫之羽 / 著

第五小说网 https://www.di05.com,最快更新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最新章节!

当时,李鸿章正驻军济宁度岁,分派诸将北援,却无人应命,淮军几乎瓦解。李鸿章因此受到严厉处分,包括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尽管如此,李鸿章仍然耐心说服潘鼎新等将领遵旨北上。同时,清廷命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节制各路大军,并协调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

在清军的协力堵截下,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于二三月间在直鲁边境徘徊。四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与左宗棠在德州桑园会面,议定了“就地圈围”的策略,引运河水入减河,引黄河水入运河,命淮军、东军、皖军分段驻守,并调湘淮军精锐作为追剿的“游击之师”。

六月初,西捻军与湘淮军数次接战,迭遭惨败。六月中旬,张宗禹率部在德州一带数度抢渡运河未果,适逢黄、运、徒骇各河水位上涨,处境更加困难。六月二十八日,在转移途中,西捻军与淮军主力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场激战后,西捻军伤亡殆尽,张宗禹等二十余人突围至徒骇河边,不知所终。

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朝廷已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军覆灭后,清廷开复李鸿章历次降革处分,赏加太子太保衔,授协办大学士。

六、总督直隶

随着捻军的溃败和淮军的日益壮大,李鸿章意识到自己与清廷的关系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紧张。因此,他决定效仿曾国藩在湘军攻陷天京后所采取的“以退为进”的策略,奏请裁撤淮军。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李鸿章遵旨抵达北京觐见,获赐“紫禁城内骑马”的殊荣。在京期间,他拜见了慈禧太后和同治帝,并会见了军机大臣奕、瓜尔佳·文祥等,了解到清廷有意让曾国藩负责裁军事宜,然后让曾国藩移任直隶总督,并让李鸿章保留部分淮军以备“助左(宗棠)平回”。

十月,李鸿章返回南京,与曾国藩商讨淮军的撤留事宜,最终决定裁遣马步50营,保留75营。不久,曾国藩北上就任直隶总督,而李鸿章则先回乡省亲,继而在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抵达武昌,接任湖广总督,并在二月兼任湖北巡抚。

在此后的短短一年半时间里,李鸿章先后奉命入川查办川督吴棠被参案、督办贵州军务镇压苗民起义,并挥师援陕镇压回民义军。然而,就在他抵达西安仅七天后,天津教案爆发,列强军舰云集大沽口,李鸿章随即奉命率部“驰赴近畿一带相机驻扎”。八月,李鸿章在获鹿接到调补直隶总督的上谕。此次任命与天津教案和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有关。清廷希望通过李鸿章及其淮军的力量来稳定局势。

李鸿章成功调解了天津教案,同意赔偿40万两白银,并派遣使团前往法国道歉。此外,他还惩处了相关责任人,包括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充军,处决了8名肇事者,并将25名罪犯送往新疆服苦役。

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李鸿章正式调任直隶总督,并兼任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直隶一省政务及北洋三口的通商事务,同时还直接参与国家的外交事务。这一职务使李鸿章的权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治十一年(1872年)六月,他被加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李鸿章又被赏戴三眼花翎,这在汉族官员中极为罕见。此时的李鸿章在朝中的权势达到顶峰,被认为是“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重要人物。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李鸿章与曾国藩联合上奏,提议选派聪颖子弟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留学潮。同月,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平等互惠的条约。然而,李鸿章在签约过程中已经预见到日本未来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果然,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率舰队赴台,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前往台湾。尽管最终通过签订《北京专约》暂时平息了事态,但日本于光绪五年(1879年)吞并了琉球。

光绪元年(1875年),英国因“马嘉理案”对清政府施压。在英国公使威妥玛的战争威胁下,李鸿章巧妙运用国际法,于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中,清政府同意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进入西藏。尽管条约有助于缓解当时的紧张局势,但也因此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七、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源于19世纪下半叶法国对清朝藩属国越南阮朝的侵略。自1858年开始,法国通过两次《西贡条约》迫使越南承认法国为其保护国。为了进一步侵略清朝西南地区,法国于光绪九年(1883年)再度发动侵越战争,占领了越南北部的战略要地北圻,并击败了清朝军队,引发了中法战争。

战争初期,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然而,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因此,他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李鸿章先是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订了《李宝协议》,但该协议随后被法国政府反悔。接着,李鸿章尝试与法国驻日公使洽谈,但未能达成一致。

光绪十年(1884年)初,清军在北宁之战中失利,失去了太原和兴化两地。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对军机处进行了改组(即“甲申易枢”),主和舆论逐渐占据上风。清廷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与法国议和。四月十七日(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双方同意停火。

同年6月,《第二次顺化条约》的签订使越南正式脱离清朝的朝贡体系,成为法国的保护国。虽然清廷与法国签订了协定,但李鸿章并未下令让清军撤回国内。6月23日,“观音桥事变”发生,局势进一步恶化,谈判再度陷入僵局。由于清法谈判破裂,由孤拔指挥的法军舰队袭击了福州,攻击了南洋水师,并围困了台湾。

在越南战场上,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清军取得了镇南关之战的胜利,迫使法国总理朱尔·弗朗索瓦·卡米尔·茹费理辞职。随后,法国新政府向清廷提出议和。李鸿章主张“乘胜即收”,建议挟胜与法国缔约。清廷考虑到继续战争的难度,同意议和,并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派遣其僚属赴巴黎,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书》)。

在英国的调停下,李鸿章作为清朝全权代表,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5月起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进行会谈。6月9日,双方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又称《越南条款》《中法新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地位,并开放中越边境供法国使用。

八、北洋始末

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鸿章就已经意识到西方先进武器和技术的重要性。同治二年(1863年),他利用上海富绅的资金,引进了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上海洋枪三局,这是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在担任北洋大臣期间,李鸿章进一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企业和机构。他对日本的扩张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被认为是朝廷中的“知日派”。

自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李鸿章提出了“海防论”,强调列强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积极倡导建立近代化海军。从光绪五年(1879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北洋水师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之一。然而,由于清廷内部的腐败和资源分配不均,海军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发了“甲申政变”,日本趁机出兵朝鲜。次年(1885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如果朝鲜发生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需要事先通知对方。这一条约实际上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信任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认为日本不会有所行动,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并按照《天津会议专条》通知了日本。然而,日本迅速向朝鲜增派了大量军队,在朝鲜的兵力增至8000余人。随着起义被平定,清廷提议双方撤军,但日本要求两国军队共同管理朝鲜,清廷拒绝了这一要求。

为了应对日本的威胁,李鸿章试图通过英、俄两国进行斡旋,但未果。最终,清廷决定调派陆军进入朝鲜,与日军抗衡。同时,李鸿章还租赁了英国船只高升号运送部分清军。然而,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战中突然袭击高升号,造成大量清军伤亡。日本海军还袭击了清军的济远号和广乙号军舰,导致广乙号沉没,济远号逃回威海卫。

清廷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决定对日宣战。但由于入朝清军尚未集结完毕,导致多次失利。八月十六日(9月15日),清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日军随后越过鸭绿江攻入辽东,接连占领辽东要地,并渡海进攻山东荣城、文登。

八月十八日(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进行了长达五小时的激烈海战。虽然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都遭受了重创,但北洋水师失去了黄海的制海权,剩余舰船退至威海卫附近的刘公岛。

进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随着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相继失守,被日本海军包围的刘公岛成为孤岛。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尽,北洋水师或被击沉,或被俘虏,最终全军覆没。

九、马关议和

马关议和是甲午战争结束后中日两国之间的重要外交事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双方的议和已经开始在美国的斡旋下进行。清廷首先派出全权使节张荫桓与邵友濂前往日本广岛,希望与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交大臣陆奥宗光会面。然而,日方以张、邵二人所携带的全权委任状不完整为由拒绝交涉,并继续维持陆海两方面的攻势,暗示需要恭亲王奕或李鸿章出面议和。

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在不愿意但无法拒绝的情况下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山口县马关(今日本山口县下关市)进行议和谈判。尽管出发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然希望能够争取更多的利益,与日方代表进行了反复辩论。因此,在最初的谈判阶段,双方陷入了僵局。

3月24日,李鸿章在马关住处的路上遭遇刺客小山丰太郎的袭击,子弹击中了他的左眼睑下方,但幸运的是并未击中要害部位。李鸿章迅速恢复。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日方担心国际局势的变化会对自身不利,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微收敛。

3月16日(4月10日),李鸿章伤势好转,双方进行了第四次谈判。日方代表伊藤博文表示,在赔款2亿5千万两白银(原本要求3亿两)以及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的要求上不再让步,并对李鸿章说:“您面前只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随后,日方以增兵再战进行威胁。李鸿章等人连发电报请示,光绪帝最终同意签约,并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3月23日(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伊藤博文签署了《马关条约》。据传,在签字前的最后时刻,李鸿章曾对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而中国可以抵抗至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和。”

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朝鲜从原先清朝的属国变为独立国家;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与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日本取得最惠国待遇,并在新开设的商埠享有自由从事各种制造业的权利。这一条约强化了日本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并对中国的经济主权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私下向其他列强通报了交涉情况,促使不愿日本独吞辽东半岛的俄、德、法三国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最终屈服,同意放弃辽东半岛,并接受清政府支付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十、出访欧美

甲午战后,李鸿章失去了北洋海军这一支柱,加上签订《马关条约》后受到广泛指责,最终被解除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转入内阁办事。这一时期的李鸿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和社会舆论的批评。然而,在此之前,由于俄国、法国和德国成功干预了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清廷上下普遍将俄国视为潜在的盟友。李鸿章、奕、翁同龢、刘坤一等重臣均倾向于联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从“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

为了应对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扩张威胁,清政府希望通过联合俄国来限制日本在华的进一步扩张。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被任命为“钦差头等大臣”,前往祝贺。这次出访不仅是对俄国的友好访问,也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

李鸿章从上海出发,经敖德萨到达圣彼得堡。在圣彼得堡,他先后与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了会谈。俄方提出了在清朝境内“借地修路”的建议,并承诺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李鸿章在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上被安排在首席贺臣的行列,并于四月签订了《中俄密约》,规定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建一条从西伯利亚穿越中国东北直达海参崴的铁路,该铁路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这一条约使东北地区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

完成俄国之行后,李鸿章继续访问了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行程超过9万公里。在德国,他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高规格接待,并前往汉堡拜会了前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在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他也受到了热情欢迎。8月2日抵达英国时,维多利亚女王授予他维多利亚大十字勋章。

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美国纽约,受到了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的接见。在美国期间,李鸿章参观了独立厅、自由钟、美国国会、国会图书馆等重要地点。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纽约时报》记者访问时,他表达了对美国《排华法案》的不满。9月14日,李鸿章从加拿大温哥华乘美国轮船起程回国。

这次出访,不仅使李鸿章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强大和发展水平,也让他对西方“立国政教”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给亲信吴汝纶的信中,他提到:“所见过于所闻。”并总结了欧美国家“立国政教”的核心在于“上下一心,故能齐力合作,无事不举,积富为强”。

十一、伴食宰相

李鸿章自欧美归来后,满怀抱负地觐见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他深刻描绘了欧美的繁荣强大,并基于中国的贫弱现状,急切地提出了改革图强的建议。然而,这些远见卓识并未得到统治者的充分重视,李鸿章本人也未获得期望中的重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仅被任命为总理衙门上行走,一个名义上参与国事、实则缺乏实权的见习大臣角色,因此被时人讥讽为“伴食之宰相”,意指其虽身居高位却难有作为。

在此期间,李鸿章虽无实权,但仍积极参与了多项重大外交事务,包括政治性贷款、租借土地等问题的谈判,并代表清政府与德、俄、英三国签订了关于胶澳、旅大、九龙的租借条约。尽管这些条约多为中国带来了不平等与损失,但李鸿章在外交场上的努力与周旋仍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在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时,有传言称他接受了俄国的贿赂,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个人形象的复杂性。

在维新运动高涨的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二十四年(1898年)间,李鸿章虽表面上持观望态度,实则内心对新政多有同情。他秘密资助维新派团体“强学会”,并在背后支持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军经武、振兴实业、废除八股、兴办学堂等,同时还保护了一些维新派人士免受迫害。

然而,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慈禧太后等保守势力对变革的抵制日益加剧。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李鸿章被慈禧太后逐出总理衙门,失去了参与国家核心决策的机会。此后,他被任命为勘河大臣,负责黄河工程的勘查工作,直至次年二月返回京城,从此过上了闲居生活,心中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十二、积劳薨逝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鸿章被清廷任命为商部大臣,但尚未启程,就又被改任为署理两广总督,负责镇压保皇党。在任期间,他一方面执行朝廷命令,逮捕保皇党人,另一方面又采取灵活策略,预留余地,暗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持书信往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方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趁机入侵中国。面对这一局势,李鸿章在广东坚决反对慈禧太后对八国宣战的决定,认为这是“乱命”,并电报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建议采取权宜之计,维持各省秩序,稳定各国情绪。在他的支持下,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与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条款》,维护了东南地区的稳定。

随着北方局势的恶化,李鸿章被迫奉旨北上,参与与列强的谈判。他抵达天津后,与庆亲王奕匡一起,开始与十一国代表进行艰难的谈判。在谈判中,李鸿章据理力争,试图减轻中国的损失,但列强态度强硬,最终只能接受《辛丑条约》的苛刻条件。

由于早年马关遇刺留下的旧疾,李鸿章在谈判期间多次病倒。特别是在签订条约前夕,他因劳累过度和受风寒而吐血不止,病情日益加重。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到谈判结束,签署了《辛丑条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在北京病逝,享年七十九岁。他的逝世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慈禧太后也为之流涕,感叹大局未定,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柱。清廷对李鸿章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和祭奠,赠官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并允许他在京师建祠祭祀。这是清代汉族官员中唯一一位在京师建祠的人。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既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指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相关推荐: 黄泉逆行割鹿记综影视之茉莉全民诸天:我教盘古开天辟地将军活不过仨月,换亲后我旺他百年老师乖,你的学生看上你了星武纪元日照沐雪韩娱:跟当红女爱豆的恋爱日常我那强壮健硕的夫郎们啊!咒回五夏:挚友是情侣的借口不染尘与斩魔剑快穿之平淡生活武圣!阳光正好老子是最强皇帝瑜歌行梦中江湖之无敌暴富!从位面商店开始空间在手,高考轻松拿捏综影视之反派也是要过日子的从小宫女到大将军你透视眼不去赌石,往哪看呢?父慈子孝抢我姻缘?转身嫁暴君夺后位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1 第五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简体版 · 繁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