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愿意出钱研制,又怎么不能制造呢?
就像fc1战斗机一样,虽然不是军方的项目,可既然有别人出钱,那肯定是要研究了。
在二十一世纪,不是流行ppt造车吗?
现在用ppt造飞机也不是不可以,无非就是换成了图片而已。
其实,借着“古巴导弹危机”的余温未散,派出推销人员向各国推销这款“末日”战斗机,肯定是大有“钱途”的,肯定会有一些国家愿意为了安全问题买单。
尤其是那些面对着威胁却又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他们肯定会对这玩意儿大流口水的。
战斗机这种东西主要还是看需求,如果放在战后的时代,像米格25,米格31这样的截击机,根本就是一堆工业垃圾,英国的闪电同样也是如此。
但是放在冷战的大环境下,这些工业垃圾却是用来保命的。
面对这样的诱惑,别说是其它人了,哪怕就是李毅安都有点心动,毕竟,苏联的威胁是现实的,现实到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这一点。
离开库尔特研究所的时候,李毅安并不知道,那个模型上的“双三”战斗机,能否出现在现实世界。
不过在返程时,他的心里却忍不住念叨着那个机构——防务科技发展局!
其实,当年设立它,就是借鉴了美国的高级研究计划局也就是“darpa”的经验,作为一家前沿研究机构,“darpa”在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美国保持其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美国开始人造卫星发射项目后,从那时起,就致力于成为全球战略技术进步的领导者。darpa的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带来军事变革的军事技术,如精密武器和隐身技术等,还包括许多现代商业和民用技术,如互联网、自动语音识别和语言翻译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等。
几乎所有涉及到军事以及人类生活的技术,在早期都是由darpa推动的,其孵化出的科技项目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机构为突破性技术的孵化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开发以及商业化应用渠道,从而不断推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在另一个世界,正是因为“darpa”在尖端科技探索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它才会被好事者称为“神盾局”。
也正因如此,李毅安才会要求设立“防务技术发展局”,借鉴darpa在突破性技术孵化方面取得持续成功的经验,让其成为核心科技的孵化引擎,通过突破性的技术持续保持技术创新上的领先地位。
而“防务技术发展局”完全借鉴了darpa的运营模式,特别是darpa的项目管理和人才管理的工作方式。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防务技术发展局,确实不负他的期望,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
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再到激光到光纤、从卫星到火箭,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它的影子。
在那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看似没有它,但实际上都没有离开它,尤其最近几年,随着运营越来越成熟,在项目管理推动上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多,也让防务科技发展局越来越多的介入到了科技研究之中。
“是不是应该给防务科技发展局指一条明路呢?”
李毅安所谓的明路,其实就是一种“系统性的前沿技术畅想”,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防务科技发展局进行的研究,也是这种“畅想”,毕竟,他们终追求变革性技术创新,所以,很多研究都是前沿性,当然过于天马行空或缺乏技术基础的项目很难获得高级管理人员的通过。
“给他们进行方向性的指导的话,他们应该会少走很多弯路。或许可以进一步助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可是如果他们只是沿着指定的方向发展,那又怎么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呢?或者说,在未曾被突破的领域,取得突破呢?”
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现在蓝星的科技发展已经走向了另一个分岔,就像火箭技术一样,正在朝着三个方向快速发展着。
而伴随着苏联在电子领域上幡然醒悟,在包括电子计算机等相应科技领域,会不会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突破呢?
这一点没有人知道。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一路上,李毅安一直在心里盘算着这件事,毕竟,在内心深处,他是渴望着在有生之年,看到人类技术的大发展,最好是飞跃性的突破了他在另一个世界所目睹那种技术层次。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这样的科技助推,能够发挥其作用吗?
“这谁知道呢?也许,未来真的很美好啊……”
李毅安把目光投向窗外,此时的海平线上夕阳低垂,海空被夕阳染成红色,注视着夕阳,他的心里想到却是朝阳的升起,明天一定会更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