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创业,其实都是偶然的。
甚至在改开前20年里,绝大部分所谓的创业者,如秦家四兄弟、宋儒华、宋卫平、尹明善等老一代企业家,最开始脑子里只是想着改善生活而已。
其实,当时的时局里,他们更多的是在谋生而非创业。
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谋生,什么赚钱做什么;而创业,则是一开始便选定了赛道和实现的路径。
当改开渡过了初段之后,对创业者的要求随之发生了变化。
如果老一代的企业家们没有随之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只会被后浪给拍在沙滩上。
世纪初的前十年里,见证了无数的前浪消亡。
当然,这是从后世的角度以一种马后炮的心态去评价人物,而站在当初的时点上,谁又能这么轻松的做出转变呢?
从舒适区走出来,并不容易。
否定自我过去成功经验,更难。
it企业的年会,一般不会在年后开,而是在年前。
因为元旦到春节前,是一个销售的旺季,放在元月开年会纯属瞎耽误事。
而所有的数据,基本也会在12月下旬的开端便会统计出来,后面几天的数据无伤大雅。
12月24日,西方的平安夜。
甬城凯洲皇冠假日酒店内灯光璀璨,人声鼎沸。
波导手机,这个今年以1175万部销量豪夺国内市场第一的国产手机巨头,正在这里举行年度总结会。
酒店外的巨幅海报上,波导的logo与圣诞装饰交相辉映,彰显着今夜的主题——庆祝与展望。
上午的闭门会议仅限中高层领导参加,没有合作伙伴及媒体记者的身影。会场内,波导的中高层领导们齐聚一堂,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上,那里,波导的传奇创始人徐立华正站在聚光灯下。
他的身后是一张巨大的ppt,上面展示着波导手机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数据和增长曲线。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仅是为了庆祝过去一年的成就,更是为了总结经验。”
徐立华的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无限豪情。
随着他的发言,大屏幕上的数据和图表逐渐变换,展现出波导自199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从bp机时代的辉煌,到手机市场的突破,波导在徐立华的带领下,一路过关斩将,成就了国产手机的传奇。
台下的中高层领导们交换着彼此的眼神,他们的表情中既有对波导过往成就的自豪,也有对明年发展的深思。
没法子,老大开个场后,就该他们一个個登台讲述明年所在部门的计划。
一些经历过波导从bp机向手机转型的老员工,脸上露出感慨的神色,他们对徐立华的领导力和波导的韧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1991年,28岁的徐立华从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鹏城一家传呼机企业从事研发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拥有一台bp机是许多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当时主流的传呼机还是数字机,只能显示简单的字母和数字,人们得随身带一本密码本翻阅那些字母数字组合的含义。
带中文显示的传呼机虽然已经出现,可因为都是外资品牌,价格十分高昂,售价能到近万元一台。
徐立华从中嗅到商机:如果能研发一款国产中文寻呼机,那么这个市场将无比庞大。
没钱的徐立华,写了一份寻呼机可行性报告,联合了几个同学,拉到了奉化地方政府的投资。
于是,有了波导。
1993年4月,波导的首款中文寻呼机,也是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寻呼机问世,彻底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
到了1998年,波导已经卖出了100多万台中文寻呼机,在全国寻呼机市场已经排名第二。
可就在这年,徐立华注意到一个政策。
原信产部和原计委当时出台了《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手机生产商必须获得牌照许可,并规定在华的外资企业生产的手机必须有60销往海外市场。
徐立华敏锐意识到,虽然当时手机的价格远高于寻呼机,可通讯更方便的手机早晚会取代寻呼机。
于是,徐立华当机立断,指挥波导开始转型研发手机。
不得不说,后来波导手机的发展和壮大,无不展现出徐立华的魄力和胆大。
为了拿到贷款,徐立华引入甬城电子信息集团,借国企身份从银行贷款2亿多,建立了厂房和生产线。
99年5月,在手机牌照申请无果的情况下,徐立华居然引入高卢鸡最大的手机生产商萨基姆的技术和生产线,一口气生产了2万多台手机。
可这批手机没有‘准生证’,等于就是‘黑户’,根本不能卖到市场去。
所有人都急得要死,可徐立华不紧不慢地说“别怕,我有办法”。
没多久,在徐立华邀请下,信产部来波导考察。
徐立华介绍完波导手机现状后,双手一摊表示,‘生米煮成熟饭了,孩子都生了,你们看怎么办吧?’
这招‘先斩后奏’让领导们很为难,如果不批准波导的手机牌照,那就意味着这些‘国有资产’彻底浪费,从贷款到生产设备以及一堆成品手机,全部资金将彻底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