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贾琏的判断,林如海信了一大半。当初皇帝抛出内阁增补的鱼饵,钓的多少人成了翘嘴。
如此美味的鱼饵,林如海差点没忍住咬上去。承辉帝还特意把没有动作的林如海叫去,暗示了一番。
现在林如海初步整顿了督察院之后,事情却迟迟没有下文。
看似这个夏天事情很多,人心很烦躁,实则一直在皇帝的掌控之中,
“老了,还没一个小年轻看的明白。”林如海忍不住自嘲,黛玉在旁道:“父亲不必泄气,眼下的内阁陛下并不满意。父亲总宪督察院时间也不长,没必要如此心急。时间拖个一年半载的,反倒对父亲更为有利。”
林如海听罢颇为诧异:“何出此言?”黛玉道:“陛下最终目的是要有能做事的臣子在合适的位子上。这点看看此前的张、孙、李三相便知。父亲只需安于本职,有了成绩自然能入陛下法眼。倒是那些上蹿下跳的人,陛下未必能看的上。”
林如海听了没有表态,而是先看看贾琏,见他笑而不语,忍不住问:“琏哥儿以为如何?”
贾琏微微沉吟后开口道;“陛下如何想的固然很重要,但是内阁在满朝文武中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更为重要。”
林如海听懂了,微微颔首以示认可,黛玉没听懂,东张西望的,没人解释她也不问。
贾琏回家后,黛玉才走到林如海跟前请教:“父亲,琏哥说的我没听懂。”
林如海宠爱的摸头杀,语气和蔼的解释:“你不懂是正常的。本朝内阁的形式,延续自前明,但又有所不同。太祖当初削弱了内阁的权力,形成一个法理上君权无限,实际操作中君权、内阁、勋贵三者之间的平衡。这么做的原因,那个时候开国勋贵的权势占了绝对上风,前明以文驭武格局不在,甚至内阁制度都是太祖以个人权威推上去的。”
“太上皇年间,内阁权力大涨,在太上皇的纵容下,甚至一度压制了勋贵。当时的政坛,大体上是文官挤压勋贵的权力空间。当今登基后,延续了此前的格局,文官步步紧逼,勋贵则死死的抓住兵权以抗衡。看似下风,实则旗鼓相当,或者说勋贵的后裔们失去了血性。因为李逆一案,勋贵集团的力量再次被严重的削弱。如果形成内阁一家独大的局面,假以时日必定难以改变。这也并不符合皇权的利益。”
见黛玉听的认真,林如海欣慰的继续:“内阁增补大概是会过的,但,文官很难独占两个增补名额,至少要分出去一个给军方。具体是谁,看陛下的意思。总之今后无论内阁如何变化,都少不了军方的一席之地。自秦汉以来,君权与臣权之间的争夺就一直存在。大体上开国之君凭借个人威望,都能掌握全局,越往后传,君权越弱。以为臣权,包括了天下士大夫以及勋贵。生长于深宫的守成之君,几乎没有机会去培养个人威望。”
听到此刻的黛玉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抬头看着林如海问:“今上呢?”
林如海微微摇头,沉吟一番:“总的来说,气运罕见的强,政治手段也属一流。今上登基以来,先整顿了内阁,接着整顿财政,整顿勋贵,如今又要整顿吏治了。今上所为,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好办的事情,但却有惊无险的都挺过来了。本朝有此明君,中兴有望。”
嗯,这评价就很高了。至少比太上皇要高,有点直追太祖的意思。
“那琏哥呢?父亲觉得他如何?”黛玉的问题很突然,林如海顿时陷入了思索状,好一阵才摇头:“我看不懂,他的招法总是似是而非。很多时候觉得他太过鲁莽了,但结果总是能还算不错。当初贾家迫于皇权的压力,放弃的兵权,现在又渐渐的能触及了。很不简单!”
父女二人的议论,贾琏自然是不知道的。
时间进入七月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由内阁建议,陛下认可的预算制度执行细则出台了,刊印之后传往全国,明年一月起,正式实施。
此事造成了巨大的反响,今后花钱要先说明都有哪些地方要花钱。对于京官而言问题不大,但对于外官则比较不爽了。尤其是州县一级的官员,他们的财政权力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事情已经成了定局,造反是不可能造反的,只能上奏折反抗一下内阁,表达一下不满情绪,会哭的孩子由奈吃嘛。为了今后的预算能顺利通过,先哭再说。
七月三日,左都御史林如海上奏陛下,称治国之本在于吏治,吏治优劣看监督。各省各道御史,不能整天呆在办公室,应定期下去,倾听百姓的声音,监督基层官员。另请增设一个新的不定期的临时机构,从全国随机抽调御史,不定期的突击巡视各省,监督各级官员是否存在问题。
这份奏折造成的反响剧烈,几乎等于在明晃晃的表示,对过去监督部门的不满,以及今后必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防止御史与地方官勾结。
身为总宪,却表达了对所有官员的不信任,在这个重视道德的时代,属于非常严重的指控了。
又是财政预算制度,又是要加强监督,这个官怎么如此难当啊?
这一次跳出来的官员就多咯,不单单是外官反对了,京官也都反对。京城的报纸上很多人在大做文章,各种暗搓搓的阴阳怪气,什么文官之耻,无度媚上,毫无士大夫的气节等等,都是冲着林如海去的。
林如海根本不带怕的,亲自下场写文章,在《民上报》发表署名文章,跟各路喷子对线。
京城如此热闹,贾琏却毫无吃瓜的兴趣,他现在的注意力在研发司。让阿让和历道行的研发有了新的成活,实验室内弄出了硫酸,正在进一步谋求一个量产的工艺。对于贾琏而言,这才是真正的大事。只要解决了火帽,后发枪就不远了。
那么,配套的材料以及金属加工的工艺,成为了能否实现火帽枪的关键。一旦有了火帽,结合新的加工工艺,先搞定火帽枪。
火帽,无疑是枪械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事件。
对于贾琏而言,朝廷里的纷争,哪有搞火帽重要呢?现在都是在实验室里搞这些东西,一旦需要量产了,贾琏还要出城去选址建厂。
事情不要太多了,贾琏是真的开始忙碌了。
针对林如海的奏折,承辉帝果断的召开内阁扩大会议,文武官员,三品以上,在京者一律列席。
这次会议,第一天就发生了斗殴事件,别看反对林如海的人很多,支持者也不少的。朝廷就是这样,官员也是什么人都有。反对者指责林如海破坏官场秩序,要借此事搞政治倾轧,毕竟林如海的政敌也不少的。支持者则认为,林总宪的建议很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的好。早就看那些官场虫豸们不爽了,工作不积极,贪污腐败,生活堕落,个顶个的是把好手。
别看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员,口舌之争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拳脚相加水到渠成。
好在都没动家伙,一场会议开下来,大臣们鼻青脸肿的散会。事情自然是没谈成的,下一次会议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