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四州百万民众进入并州,安稳了下来,太平道也正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各地持续增设学堂,修建道堂,各处的工坊也建立了工坊学院。
第二期、第三期符祝也从道堂之中,加入到了政务和军伍之中,为在前几次大战之中损失颇重的黄巾军及时补充了新鲜的血液,缓解了太平道政务的压力。
“讲武堂”和“太平道陆军学院”两座军事院校,于晋阳落成之后,黄巾军的军事也开始慢慢的步入了正规,现在许安不要太过于担心军官的素养问题了。
接收了系统化教学的中下级军官,和接收了基础战略,熟悉了兵书的将校,将会进一步提高黄巾军的战斗力。
如今汉军军中的军官素质确实更高,他们拥有着渊源的家学,他们拥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条件去学习。
但是不久的将来,如果他们不做出改变,那么黄巾军将会迅速的超过他们。
拥有着渊源的家学的汉军军官却是少数,他们死去之后,却难以弥补。
但黄巾军如今设立军事院校,集百家之所长,系统化的教学,教授基础的知识。
却可以迅速培养大量的合格的军官,他们可能称不上优秀,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可以胜任他们的职责,他们将会是合格军官。
正因为如此,黄巾军就算是战死了大量的军官,但是黄巾军却可以迅速的弥补。
虽然这么说很残忍,很无情,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起义是革命人民为反抗反动统治而举行的武装暴动。
而革命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被推翻的阶级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用最酷烈的手段,最残忍的手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想要解放天下,一统天下,必然要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
而要度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必定会有无数的人倒伏在终点之前,必定会有无数的人牺牲在前行的道路之中。
“太平道医科大学”也在七月的时候,正式在晋阳建立。
华佗招收的第一期的学生,除了数名并州当地的医者外,其余尽皆都是在黄巾军充任军医的符祝。
太平道医科大学第一期的学生,共计有一百人。
医学院的教材是华佗编写的医书,以及一些世家之中的藏书,还有一些医者贡献出来的医书。
那几名进入太平道医科大学修习的医者,都是将藏有的医书贡献了出来之后,才被许安允许加入医学院之中。
那些敝帚自珍的医者,都被许安排除了在外。
他尊重这些人的个人意愿,但是既然他们并非太平道中之人,又不愿意交流医书,那么也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让他们进医学院修习。
太平道新设立的工坊学院刚刚草创,都是比较简单。
第一批招募的学生,也都是有基础的人,都是那些匠人的后代。
这个时代子承父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铁匠的儿子还是铁匠,木匠的孩子多半还是木匠,稀疏平常。
如同农户家的子弟很小的时候就要帮助家庭做农活一样,这些匠户的子弟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帮助家庭做一些杂活,而这些杂活都是关于他们父辈工作的,自然而然也懂一些基础的东西。
工坊学院也是聘请的一些老工人,教材也是通过赏金让那些工匠提供知识,还有一些世家的藏书,提供的一些技术,然后派遣人专门归拢而成。
当然除了教导技术以外,还负责教导一些简单的识字读写。
至于蒙学、郡学、国学三类学院。
蒙学现在是最为兴旺的,因为四州百万民众进入了并州。
各地择优录取学子,许安在各地下令再度扩建了蒙学堂,如今第二期蒙学的童子,也有一万三千余人。
现在一共三万三千名学童在蒙学堂之中就读。
不过相比于兴旺的蒙学堂,郡学堂和国学堂就要差的比较远了。
现在黄巾军的郡学堂学生一共只有两百余人,国学堂更是一个学生没有。
不过国学堂倒是称得上真国学,祭酒乃是许安,负责教授的老师则是阎忠、杨绩、庞渤、傅祁、许攸等人,都是可以被称为名士的人。
现在的郡学堂之中,大部分的人实际上都是阎忠、杨绩、张辽、郝昭等人家族之中的族人。
不过要不了,郡学堂就将会多出大量的并非是世家豪强出身的学生。
学堂制度也经过了整改,现在规定为蒙学之期为三年,通过考试毕业者称为童生,成年后有资格去各乡亭为吏,绩优者可以升入郡学。
郡学之期也是三年,第三年可以进入各地郡县协助办公,通过考试毕业者被称为秀才,成年后有资格进入各地郡县为吏,绩优者可以升入国学。
进入国学之后,修习四年,第四年可以进入晋阳府衙之中协助办公,绩优者可以留任于晋阳府衙,其余通过考试毕业生成年后则有资格进入其他郡县为官。
从国学堂毕业之人,皆被称为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