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你一块钱买的终端消费产品里,至少有四五毛钱都是各种环节里的税收……剩下的才是产品真实成本以及企业利润。
只不过这种主要面向企业的间接税收模式,普通人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而已。
——————
楚国人主要是做生意,都免不了交税,在海外的那些军火商也不例外,不过即便是要交税,然而军火的利润也非常高。
这种暴利生意和普通楚国人是没啥关系的。
哪怕是宋二牛这种百万富翁想要涉足军火生意也是不可能的事,武器生产是别指望了,而武器销售也不好搞。
留给海外的楚国人的发财渠道,其实不多,能赚大钱的基本都被国家资本以及那些民间大资本都包圆了,留给普通的中小企业乃至创业者的机会其实很少很少的。
宋二牛也是运气好,这才抓住了帆布成衣这条路子,然后迅速打开市场做大做强,在其他大资本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经占据了北美地区的大量成衣市场并形成了品牌。
当其他大资本也开始进场布局低成本成衣市场的时候,宋二牛已经做大做强,在成衣领域里已经成为了大企业。
但是现在在美洲,小企业想要进入成衣市场里赚大钱其实很难,小打小闹乃至所谓的发家致富自然是可以的,机会还不少,但是想要搞出来一家市值上百万楚元的成衣企业是不可能的。
美洲地区的成衣市场也是有限的,就那么一千多万人口,哪怕未来一年增加上百万甚至更多移民,但是十年后估计也就三四千万的人口。
人口就这么点,成衣的消费市场是有限的,有了宋氏服饰公司以及其他几家大型成衣企业后,已经没有多少蛋糕给其他行业新入者了。
这也是宋二牛为什么要回本土布局的缘故,海外人口太少,消费能力也有限,总体市场太小,远不如本土市场那么广阔。
不管怎么说,本土地区以及南洋地区加起来都有五亿人口呢……这可是非常恐怖的人口数字,消费市场可是大的很。
这也是大楚帝国里的经济模式和原时空里的很多全球性帝国不一样的地方……大楚帝国是典型的内需经济模式,而不是外需经济模式。
历史上英国的迅速崛起称霸地球,是靠着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提供了原材料以及消费市场。
历史上美国在二战后的称霸地球,除了自身外,还把南美洲,欧洲以及其他诸多地方帮在了一起。
但是大楚帝国不一样……虽然大楚帝国也有诸多海外领地以及殖民地,也控制了印度和非洲,这些地方也有很多土著!
按照道理来说,大楚帝国也是应该靠着这些地方的原料和市场进行称霸的。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
为什么?
很简单,大楚帝国本土区域里拥有足足五亿人口,同时本身还是当代唯一个工业化国家,民众的收入看似很低,生活水平不咋地,但实际上能吊打其他土著国家的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大楚帝国本土区域拥有五亿高消费能力的人口,其人口总数超过全球其他土著总人口,而消费能力更是远超这些土著人口。
虽然没有具体数值,但是可以从棉纺行业里的总产量以及出口比例看的出来,大楚帝国每年生产的海量布匹里,出口到各土著国家里的布匹数量,还不到百分之十……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布匹,实际上都是被楚国人自己给消耗掉了。
而布匹这玩意,还是属于比较特殊,比较很容易出口的工业化产品。
如果是换成其他工业商品,那么可能全部市场都是在国内……
所以历史上的一些工业国家,是靠着出口商品赚取外汇来提升国家实业……但是大楚帝国并不是这样,大楚帝国是靠着给自己的民众生产产品来提升国家实力的。
那些海外殖民地以及各土著国家的存在意义,大概率是提供各种工业原材料以及农产品,并不能帮大楚帝国消耗多少的工业产品。
因此在当代的大楚帝国里,内需经济才是巨无霸,外需经济只是点缀……
当然并不是说海外殖民地以及那些控制的土著国家不重要,实际上也挺重要的,尤其是在提供工业原料以及农产品上。
但是土著消费能力就太差了,想要赚他们的钱不容易……
纵观整个帝国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海外战略,就是大楚帝国用绝对的军事实力为支撑,用极少量的工业产品换取各土著国家里的海量工业原材料以及农产品,最终这些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绝大部分都会被楚国人自己消耗掉,只有少数原料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被返销到土著国家以平衡贸易逆差,由此形成一个经济循环。
大楚帝国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旋涡,吸引着全球各地的原材料和农产品,以提升本土的生活水平。
要不然,你以为大楚帝国是靠什么把人均粮食水平提升到现在的三百八九十公斤的水准?
光靠本土中原十八省的那点地方?
怎么可能……
就现在的农业生产技术,就原来的那点破地方能养活五亿人都够呛,更别说把人均粮食水平提升到人均三百八九十,直奔四百公斤大关去了。
无数出海的商船乃至客轮,最后返航的时候基本满载各种工业原料或农产品呢。
所以,大楚帝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也就是松江城不仅仅是普通的工业城市港口那么简单,同时松江城还是大楚帝国里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每天都会无数的从海外返航商船满载粮食运抵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