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这才放了心,钱氏听了,在船舱里哈哈大笑,对女儿说:“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忙断肠,看看我家秉生,虽然没考中进士举人,也成为贵人呢。chuoyuexs”
小小也很高兴,只要阿哥和大伯一家平平安安的,她就高兴,她更高兴的是,阿哥婚事,终于定下来,爹娘也不会因为这事吵架了。
只有跌坐在床上的钱瑶儿,闻言脸色惨白,心如死灰,大滴大滴的泪珠滚落下来,她原以为,她始终会等到表哥的,现在,表哥成了驸马,她一个乡下土财主的女儿,拿什么跟皇家公主争?
袁鸿舟安排人,把一家人的行李,转移到海船上,然后才进船舱来,向袁族长和袁鸿泰道贺:“大伯这下放心了吧,这次进京,是好事呢,咱们秉生,是个有福气的伢子。”
袁族长终于放下心里的大石,露出了由衷的笑容,对着北方拱拱手说:“承蒙太后和陛下看重,秉生还年轻,以后,要更尽心地为皇家办差。”
看看行李搬运完成,钱氏也领着一众女眷,转移到了海船上,袁鸿泰才交待袁鸿舟说:“家里的事,就拜托大哥了。”
袁鸿舟说:“我省得,你也放心,我每月给你写一封信,有急事的话,随时写信,你好好筹办秉生的婚事吧。”
不说袁族长一家紧急进京,却说西山皇庄,秉辰详细询问了,秉生上次进行宫,为陛下的太后沏茶的经过。
秉生也说不清楚,他当时紧张得不了了,连皇帝身边的郑贵妃,都没敢看一眼,更别说太后身边的其他人了,连太后,他也只看见她华贵衣裙的下摆。
“太后怎么就看上你了呢?”秉辰问,“你心里怎么想的?愿不愿意啊?”
秉生苦笑:“我还能不愿意么?不知是哪一位公主?”
这个,秉辰听阿姐说过,他说:“应该是小胖子朱常洛的妹妹,后宫三位公主中,她最大,今年十五岁了,其他两位,一个只有六岁,一个还不到三岁。”
秉生心里,闪过湖边戏雁的少女身影,他遗憾地想:当时怎么不问问她的名字呢?要是做了驸马,这辈子,怕是再也问不到了。
他惆怅地说:“我家里,还有一位瑶儿表妹呢,她怎么办?”
秉辰吓了一跳,问:“你怎么不早说?你们订婚没有?禹大伯知不知道?要是订了婚,这是欺君之罪!”
秉生也紧张起来,他站起来,在公厅里团团转:“我不知道!爹娘的意见不统一,时常争吵,我就是烦他们争吵,才躲到北京来的,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为我订婚……”
秉辰也顾不上公事了,拉上秉生,骑马跑回城里,直接去了袁鸿禹家里,想问清楚情况。
赵氏听了,急得不行,忙差人去请袁鸿禹回来。
袁鸿禹时常与家里通信,但他没有过问三弟家里,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啊,毕竟在官场混了十几年,他还算镇定,安慰侄子道:“定是没有的事,要是订了婚,双方年纪都这么大了,你阿爹早为你成亲了,哪等到现在?”
袁鸿禹虽然这样安慰侄子,到底心里没底,他估计三弟一家,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了,再写信,也不一定收得到,只好等他们入京再说。
“三弟也是快四十岁的人了,做事怎么还这么糊涂?”袁鸿禹忍不住向妻子抱怨道,“把家里的妇人,惯成这样,成何体统?”
他可是在皇帝面前,信誓旦旦地说,侄子没有订亲的,要是三弟受不了女人的唠叨,为秉生订了亲,连他也要背上欺君之罪了。
见赵氏急得快哭了,他又劝道:“你急也没用,事情都这样了,就算订了亲,也要老老实实地向陛下和太后解释清楚,且等他们进京再说吧。”
这件事,舜华和秉哲兄弟,一点忙都帮不上,舜华只能给秉生讲,云梦公主,是一个美丽温柔的姑娘,爱学习,尊师重道,比他家里那个不爱读书的瑶儿表妹,好太多了。
皇家那边,还要等袁鸿泰上京,太后要再考察一番,满意后,再交给礼部去筹办,所以,一点动静都没有。
在众人的惶恐不安中,袁族长一家人进京了。
赵氏早收拾好了屋子,因为只有一座三进的院子,只好安排女眷全都住进后院,二进留给男人们,一家人带来的小厮仆从,全部安排在第一进院子的厢房里。
袁家今时不同往日,袁族长这一次进京,带的仆从小厮,就有十几个,丫环婆子七八人,跟第一次进京,完全是两种气势。
袁鸿禹一接到人,第一时间确认秉生没有订亲,这才放下心来,欢欢喜喜地把老父亲迎进了家里。
进了家门,赵氏带着儿女,先给袁族长行礼后,兄弟妯娌,侄子侄女才乱哄哄地一通见面,好不热闹。
最后,钱氏拉过身边的瑶儿,对袁鸿禹夫妇介绍道:“这是我娘家侄女瑶儿,瑶儿,过来见过大伯大娘。”
再没多的介绍,显然不承认她与秉生的关系,她与秉生,本来就没有关系。
袁族长和袁鸿泰,都沉着脸不吱声,他们在船上,就埋怨过钱氏,不该把瑶儿,带来北京,万一袁家有事,不是害了她么?
后来又听说,皇帝要招秉生为附马,父子二人更郁闷了:这样没名没份地带着她,算什么事儿?不会难秉生惹麻烦吧?
钱氏几头受气,她回到船舱,对瑶儿哭道:“你也是的,姑早说过,把姑存的银子,都给你做嫁妆,你怎么就不听话呢?你可为难死姑了。”
瑶儿也哭诉道:“姑呀,瑶儿也是没法子呀,我爹说,瑶儿要是回家,他就将瑶儿卖了,瑶儿能去哪里呢,瑶儿死了算了吧……”
姑侄两人抱头痛哭,小小好半天才劝住,她是个有主见的,对阿娘说:“有啥好哭的?事到如今,阿娘认表姐做个干女儿吧。
离了袁家村,也无人再对表姐说三道四了,好好地寻个人家,成亲过踏踏实实的日子,不比现在强?”
钱氏打定主意,一到北京,就托大嫂给寻个过得去的人家,把瑶儿嫁了,陪嫁再多的银子,她也认了。
赵氏没想到,三弟一家进京,她先要操持的,却是钱氏娘家侄女儿的婚事,找谁说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