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鸿泰出去不到一柱香,就领着舜华回来了,顾不得孝中忌讳,直接领到外客堂,吩咐小厮看茶。mwannengwu
他进上房,在袁族长面前低语了一阵,袁族长立即出来见舜华。
“华姐儿,你说的是真的?”袁族长担心地问。
“听四爷爷说,南京和安庆城外,朝廷都搭起棚子在施粥,说明河南的难民都跑到南方来了,咱们这边,目前市面上还平稳,一旦难民过江而来,粮价立马就要涨。”
舜华只好借袁四爷的消息,加上自己的推测,为买粮行为背书:“刚开始,舜华只想买够到明年六月的粮食,等收了小春,再买新粮。听了四爷爷的话,才起意多屯一些粮食。
怕引起恐慌,袁大牛问起时,才假说为修房子准备的。”
袁族长父子听了都沉默不语。
舜华又说:“今年摘花挣了钱,族人交秋税时没怎么卖粮,但能拿出钱来买粮的人家也不多,大爷爷只要提醒他们不要卖粮,就能撑到明年。
关键是族里的社仓,要多存粮,万一粮价涨到族人买不起,社仓有粮,才能助族人渡过饥荒。”
汉人种地,靠天吃饭,有很多应对饥荒的办法。太祖朱元璋小时候饿得很了,当了皇帝后,在各地官府设常平仓,各村,各族还有社仓,在丰年储备粮食,到荒年,用于济民。
袁家村也有社仓,因老祖宗选的这块风水宝地,既得灌溉之便,又少受水浸,很少受灾,所以社仓里的存粮一直不多。
多了也不好处理,每年夏天,都要翻晒,鸡啄鸟吃的,损失不小。
“只是河南一省的话,粮价也涨不了多少。”袁族长到底是做过县令的,他分析道,“湖广是产粮大省,只要湖广不受灾,就不会出大事。”
舜华更心塞,她要怎样把明年“京师地震,淮水泛决、湖广福建大饥”这些消息传递给两位呢?他们会不会信?会不会把她绑到柱子上烧死?或者,沉潭?
“华姐儿说得不错,”袁族长又说,“太祖当年用‘高筑墙、广积粮’稳定了天下,号召各村各族建社仓,就是用来帮助乡民渡过饥荒的,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嘛,社仓今年就多存点粮食。”
袁鸿泰记下,自会下去安排,这是族里的事。
舜华想了一下,还是不放心,她跟袁族长商量:“大爷爷,社仓空余的仓库,能不能租给舜华存粮?”
袁族长狐疑地瞪着她:“你还听说了啥?”
“舜华没经过事,家里弟妹又多,不存点粮,心里没底。”舜华只得解释道。
“你打算如何做?”
“那个,上次毁苗官司,舜华不是得了一笔赔偿金嘛,放在钱庄里还要给保管费,舜华就想取出来,全买成粮食,放在社仓里。
万一灾害波及到咱们这里,有了粮食,族人们也有个买粮借粮的地方,总比背境离乡的逃荒强嘛。”
袁族长沉吟了许久,才说:“社仓有三个仓库,有两个常年没用的,今年既是要多存粮,族人也凑不出多少粮来,就借一间仓库给你吧。”
“谢谢大爷爷,我付租金,不让大爷爷为难,守仓库的十四叔,我也付工钱,族里付多少,我就付多少。”舜华目的达到,笑出八颗牙,一对小酒窝。
等舜华离开,袁族长立即对儿子说:“去看看咱家的仓库,今年的粮食先别卖,全存起来。”
社仓里的粮食,由族人每年上缴,用于赈济族中孤寡老弱,在春荒时节借给断粮的族人。倒仓的时候,要把旧粮换成新粮,会按族人当年交粮的数量,按比例返给族人。
今年,听说不但不返旧粮,还要多征一倍的新粮,族人们一下子炸开了。
“凭啥?一年辛苦到头,汗水摔八瓣,才收得这点粮,都交社仓了,一家人吃啥?”
“今年没卖粮,想着一家人明年春荒不用愁了,这又要交社仓,明年没粮食吃,还不是要到社仓借,挑来挑去多麻烦?存在家里不更方便吗?”
“还不是那个袁舜华,一车车的往家里拉粮,族长是受了她蛊惑了,才想出这么个馊主意。”
“交就交呗,反正到时没粮了,还不是要到社仓借粮?搁哪里不一样?”
“你敢反对族长,想挨板子了?”
说什么的都有,舜华一概不管,又请了两个帮手,协助周二田往社仓里运粮。
袁鸿亮看中了这个商机,跟到舜华跟前说:“华姐儿,你从码头镇拉粮回来是九钱一石,拉的不一定是新粮。你让二叔去周边村子里,帮你收新粮,又干又新鲜,保证比你在码头镇买的强。”
粮商到村子里收粮,最多五六钱一石,王鸿亮想当中间商赚差价,所以跑过来献殷勤。
舜华哪里敢跟这位算死草打交道?别看他现在说得好听,等他收上来陈芝麻烂谷子,有得扯。
“四爷爷介绍的生意,哪个敢哄我?”舜华又才不会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限的扯皮之中,“下乡收粮食很辛苦的,二叔还是歇歇吧。”
袁族长却不支持她:“族里人也没啥挣钱的门路,有那愿意挣这个辛苦钱的,你就给他们这个机会罗。”
族长发了话,舜华只好从善如流:“不过,收粮要经过十四叔检查,不是新粮的,一律不收哈,到时候别怪舜华得罪哈。”
第二天,袁家村有牛车的人家,都跑到外村去为舜华收粮食。
袁鸿亮没有牛车,怂恿他堂客小林氏回娘家借了一架牛车,两口子直接在林家村收粮拉回来。
有了舜华的“一两银子一棵”的教训,又有小林氏在旁边坚持,袁鸿亮这次不敢弄鬼,老老实实的收了刚晒干的晚稻回来,通过了袁十四的检验,十石粮挣到了二两多银子。
这下,两口子跟打了血似的,小林氏坐地收粮,袁鸿亮专职运输,还真被他挣了十几两银子。
这是后话。
社仓里存得最多的,还是舜华从码头镇拉回来的粮食,省事。
五老爷对舜华的行为,表示不屑:“钱烧的!粮食是那么好存的?有他哭鼻子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