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铁剑门’,就不得不提到孟共的名字。
他是大宋朝的一位名将,立下战功赫赫。
曾以一人之力,抵御整个蒙古的铁骑入侵,承载着南宋的兴衰存亡。
1235年,宋理宗时期,宋军在抵抗蒙古铁骑三年后,全线溃败。
孟共的出现,使得蒙古铁骑节节退败,仅用五年时间,便使得蒙古军无法南下,失去战力。
在与蒙古大军作战的数年中,他不但锻造出了克制蒙古弓弩铁骑的利器,还将一套‘防御策略’亲授给了他的副将余玠。
余玠也是用这一套‘防御策略’在钓鱼城之战中,杀死蒙古大汗蒙哥,使得蒙古大军群龙无首,不得不撤退。
所谓的‘防御策略’,就是宋军在四川盆地内,沿江河或交通要道,选择险峻的山隘口筑城结寨。宋军可以依靠江河运输物资,使得各山寨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无法长驱直入的蒙古铁骑,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自然是无法发挥无坚不摧的战力的。
然,若从进攻的角度来说的话,这套‘防御策略’虽攻防兼备,但也是需要提前布防、筑城结寨的。
这在进攻敌军已驻防的属地之时,自是无法完成的。
所以,这就要说到孟共锻造出的能够克制蒙古弓弩铁骑的利器了。
——这利器,便就是又长又宽的铁剑。
事实上,‘铁剑门’的震魄,在最开始时,并不是指特定的一把长剑。
而是,每个宋军必备的兵器。
长剑横起,不但能够阻挡弓弩的射杀,且还能在近战之刻,下噼蒙古铁骑的马腿。
铁骑没了马腿,自然也就不能叫做铁骑了。
在马腿被噼斩的一瞬间,蒙古军也避免不了从马上翻滚跌落的情况发生,这也是宋军能立即斩杀掉蒙古军的原因。
但,在1246年,宋理宗却对孟共有了猜忌之心。
在极度不信任武将的宋朝,武将被皇帝忌惮,也完全取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使得宋理宗与孟共生出嫌隙的,便就是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背叛蒙古,秘密向孟共请求投降一事引发的。
按理说,范用吉重新投靠南宋,本也是件好事。可在朝廷上众多文官的口中,便是‘一臣不事二主’等等的笔伐。
范用吉之所以投降,也是在被孟共彻底打服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他当初投靠蒙古是为了活命,如今想要重新投靠南宋,也是为了活命。
战局,本就是瞬息万变的,他也不曾想孟共能有扭转败局的能力。
更何况在蒙古大汗蒙哥战死后,作为拖雷嫡次子的忽必烈,自是想要争取到哥哥蒙哥的大汗之位。
无奈,他还有三弟和四弟,其中三弟旭烈兀,掌握着蒙古的西征军大权;四弟阿里不哥掌管着漠北大权。
他们是亲兄弟,也都是拖雷嫡子。
除了这些亲兄弟外,整个蒙古还有至少六个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