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也道:“主要是去年在舟市的渔场,是真能挣到钱,而且还是大赚钱,要是交期能赶得上,回本肯定没问题,到时候贷款造的船就是免费得的了。”
“你这么想也没错,因为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你这个得跟家里人商量一下。”
“关键是得先知道咱们这有没有,有才能商量,没有的话,那还商量个屁。”
“这你问我,倒是问对了。洪文乐那天过来吃饭,也聊起来,然后他也在琢磨,看看能不能也去银行贷个20万出来。过几天我问一下看看,他要是能问得到的话,你们再去试一下,这也省得自己来回跑的折腾麻烦,让他去给你们探一下路。”
阿正眼睛一亮,“这个好,人家打听起来肯定比我们方便,你到时候问问,要是能贷的话,我们也去贷一笔出来,白送的钱,不要白不要。”
“而且,你知道吗,村子里都知道你跟银行贷了20万,竟然没有人唱衰,也没有人说七说八。还能夸你,说你有本事,能从银行白拿20万出来买船,太厉害了,都佩服你的魄力。这个有点超乎我想象。”
“哈哈,这样的吗?我还以为大家得鄙视我…”
小道:“如果是别人的话,可能唾沫星子都得淹死,竟然欠国家那么多钱,到时候家里肯定都得被封。但是你的话当然不一样了,只会说你有本事。”
“可能是前天请客吃饭了,吃人的嘴软,大家嘴下留情。”
阿正实话实说,“主要是你有钱,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贷款搁别人家,那里是天大的事,但是在你这里,他们就觉得不是事儿。你船多,作坊又在那里,全村都指望着你带着赚钱,都相信你。”
“别吹捧我了,说实话,这个贷款不要利息确实也不亏,不说干其他的。贷出来,自己再分开找银行存进去吃利息,到期再还进去都够赚了。”
“对啊,那就这么定了,你要是打听到能贷的话,就给我们吱个声。要什么手续,能打听到最好,不好打听的,我们自己去银行问。”
“行。”
小小道:“那你先吃饭吧,我们先回去了,前两天已经跟阿光说了,后天去开船,到时候到点了,我们提前一起过去。”
“好。”
老太太等人走了才小声的嘀咕,“怎么一个个都不学好,还要学你去做贷款,现在这样不愁吃不愁喝的,不好吗?”
“你不懂。”
“唉,老了,就你们年轻人喜欢乱折腾,现在日子都很好过了,不愁吃,不愁喝,还天天都能看电视,多好的日子啊。”
“还有更好的日子在后面等着你呢,等我过几年有钱了,买一辆小汽车,到时候带你到处转,带你去市里玩,那时候你就是全村最洋气的老太太了。”
老太太眉开眼笑,“呵呵呵,别乱花钱,晚一点要给你媳妇骂了。”
“不会的,我只会让她风风光光。”
“自己别累坏了…”
叶耀东听着她的絮絮叨叨,快速的将饭吃好,把碗筷给她洗,省得她唠叨,自己推着自行车赶紧出门。
他准备先去村委会逛逛,只是刚推了自行车出去,就有一堆人跟他打招呼。
周围邻居没事做,都坐门口嗑瓜子晒太阳。
只是他感觉大家的目光老是集中在他的头顶,才走出去一小段,他摸不着头脑的摸摸头发,才反应过来叶小溪早上干的好事。
前面还刚被阿正跟小小嘲笑过,发夹拿下来后,他忘记照镜子,估计很滑稽,难怪一个个笑着跟他打招呼,眼睛都瞄他头顶。
他骑着自行车又往家里走。
不想洗头,他就拿一些摩丝,给头发捋一捋,梳了一个帅气的大背头,油光滑亮。
老太太在一旁左看右看,怎么看怎么满意,怎么看怎么欢喜。
“好看,好看,就得这样…整个村都找不出来比你还俊的孩子。”
“快过年了,就得这样洋气…”
“晚一点叫你爹把黄金给你戴一戴,他那么老了,戴的不好看…”
“你把拖鞋换一换,穿皮鞋啊…”
叶耀东都要出门了,低头看了一下脚上的棉鞋,犹豫了一下,还是就这么出去了。
还是棉鞋舒服,在自己村子里,那么讲究干嘛?
皮鞋硬邦邦又冷冰冰的,哪有棉鞋舒服。
怕骑自行车风吹乱他的头发,又冷,他这回选择走路了,边走边晒太阳也舒服。
他朝双手哈了一口气就交迭伸到袖口里,穿着棉鞋晃悠悠的往村子里走。
明明就两三百米的路,他竟然硬生生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村委会。
实在是坐门口晒太阳的村民们太热情了,大家看到他,要么拉他说话,要么给他一把瓜子,一把花生,跟他闲聊来年的赚钱大计。
太过热情了,每走几步就有一大帮人围过来跟他说话,让他都有些招架不住。
以至于到村委会都快中午了,没聊几句就又得回家吃饭,然后等下午再去村委会。
一整天他不是去村委会的路上,就是在回家的路上。
大家也都知道他外面的事办完了,接下去都会在家里。
然后从第二天开始,就不停的有亲戚上门来了,都是攀关系的。
不管熟的,不熟的,远的,近的,都喜欢来他们三兄弟这边,不干什么,就坐他们家门口聊天套近乎,拉近关系。
连带着邻居们也都喜欢搬着凳子坐在隔壁他大哥二哥家门口,毕竟他这里围着院子,也进不来,隔壁一大片空地,也正好聊天,而且又挨他这边近。
叶耀东吃饭的时候,都忍不住跟他娘吐槽,“看不出来,娘你还是咱们村的地头蛇,亲戚关系还挺强大的,妥妥的大户啊。”
“几十年都住这里,亲戚不是多?你爹要不是娶了我,他一个外乡人早就被欺负了。”
“确实是我爹高攀了。”
他阿嫲也不是本村的,是附近其他村子的,亲近的兄弟姐妹早就没了,下一代不怎么熟悉的,也都没怎么来往。
毕竟那个年代穷,出门又不方便,每天都得上工,走亲戚都还得自带口粮,也都比较少走动。
不过,听阿清说,他不在家的日子,他们家亲戚数量都在攀升,她也是在这一两年才发现他们家有那么多的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