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安不解:“人类已经有足够的教训应该明白,今日我若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
见死不救不会有罪恶感和负疚感吗?”
赵耀说:“有,他们有。
但在事件发生的当下,他们没有。
因为他们的罪恶感和负疚感,同样被分散到了每一个旁观者身上。
他们的负疚感和罪恶感,会发生在这个事情已经造成恶果之后。
所以,求救的人要知道这个旁观者效应。
就是将旁观者效应产生的责任迅速收集起来,将求助对准某一个人。
坚定地持续地向这一个人发出信号。
这个人瞬间承担的是全部的责任,让他感觉自己对求助者负有不可推卸的救助责任。
责任明确到某个人。
这样得到帮助的概率是最大的。”
题安问:“怎么知道选哪个人?”
赵耀说:“首先就是穿制服的人,穿着制服说明这个人正在执勤的工作状态。
无论是不是他的管辖范围,有没有超出他的管辖能力,他都比别人多一份责任感。
第二就是往固定的商铺里或摊位上跑。
商铺是商铺所有者日常工作的地方,他会更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商铺是商铺所有者的私人空间,你进入他的私人空间,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的利益共同体。
有人跑进来强行带走你,也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的空间,他会和你同仇敌忾的概率会大。
第三个,找看上去比你强大的人来帮助你,最大限度地激发他的保护欲和同理心。
第四个,如果你的目标是一个人,而这个人有同行的人。
判断他们之间谁有话语权,就向谁求助。
人有从众心理,更有慕强心理。
一旦有话语权的人行动,其他人会立刻帮忙。
而怎么判断谁有话语权,第六感。
以及求助后几个同行人的反应。
第五个,不要向正在赶路的人求救,不要向不和你眼神对视的人求救。
一个没时间,一个没心。
这个不用多解释。”
题安说:“一个人在慌张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冷静地观察到这些。
所以不仅需要求助者知道旁观者效应,所有人都应该知道旁观者效应。
在别人发出求助的时候,自己在成为看客的那一瞬间会想到,此时的麻木是因为旁观者效应的动物性占据了主动。
在脑中突破了旁观者思维,会积极给予他人帮助。
人毕竟是人,文明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赵耀说:“所以说啊。心理学是很重要的。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会做出很多行为。
当求助者和被求助者,都明白旁观者效应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救助关系会迅速成立。
对了,还要注意的一点。
求助者不要对救助者提出过高要求。
这样可能使本来可能建立的救助关系瓦解。
最好是说令救助者觉得力所能及的话,且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
即使付出成本,你要迅速给出承诺。
比如‘帮我报警。’和‘帮我赶走要杀我的人。’哪个力所能及?
比如‘请把我送到医院’。
和‘请帮我叫120,费用都是我自己承担。’
哪个可能让救助者意识到自己也可能要付出成本和代价?
还有一点,如果时间只够说一句话,那就是暴露自己受挟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