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过去。让贺明珠喜出望外的是, 那下了意向金的十二所学校,七天时间还没到呢, 她都还没亲自登门,他们就陆续来了。
并且都带来了学校的授权口信。有些周全的,甚至连学生的尺码都统计好了一并带过来。
此外,十二份的订金,都是齐全的。
还好贺明珠早就把合同拟了多份。只要把各个学校名称、校服款式、份数、交付时间填上,就可以了。
后来她从他们的口中隐约听出, 据说是前两天县里开了个校长会议,所有校长都聚集在一块儿,难免就聊到了那八所学校已经订好了校服的事。
其实说起来,难道他们没有相熟的服装作坊吗?肯定是有的。
只是人都有从众和攀比心理,他们也怕找个熟人小厂子,做不出别人那效果。如果没有效果,那还不如别做。跟风, 跟风,跟的就得是全部啊!
这大约就是为什么不用催, 这事就水到渠成的原因吧。
贺明珠都差点要感慨, 身为重生女的粗壮金手指了……但转念一想,好像又不能全部归结于运气使然。
如果不是她抓住了县级赛事的机会,如果不是她平日就广撒网般的同严老师交好, 如果不是她和华裳认真对待这样衣的设计和制定……
也许, 也不会有这样的多骨诺米牌似的连串好结果。
所以, 她事后复盘,得出的结论是——不管什么时候,任何机会,不论大小, 都不能随之溜走。
有了这样好的开局,有了批量产校服这样的经历。鹤鸣,在别人的眼里,已然不是仅仅一个卖衣服做衣服的小小店铺了。
后头,贺明珠先是主动去对接了趟矾矿厂。有了批产校服的案例,她也很有底气和矾矿厂的张主任开口了。
他们厂虽大,却没有正经的厂服。
虽然平时也会给发劳保用品,里头就包括蓝色工装。但那样的工作装,大概所有的厂子,都是一个模样。很没有什么分辨感和独特性。
张主任是老朋友了,听说了她的提议,又有已有的生产经验,自然也不会拂她面子。
反正普通工装一年四季也是要发个几套的,总归是要采购,那换一种本厂专属的不是更好嘛。
经费上提高个一点点,但是平摊到一年四季中,不需要像往常那样每到换季就得新发一套。那其实最终费用也差不多。
所以他这里上报了上去,没几日便通过这一建议。
顺利拿下矾矿厂的厂服订单后,更是一发不可收。
连矾矿厂那么大的国营厂,都找的鹤鸣。其他的厂子,有工作需要的,或是需要厂服充门面的,打听或介绍后,便直接就找贺明珠。
这似乎就是个良性循环。一带二,二带三……鹤鸣制衣坊就这么慢慢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