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王树汶冒充胡体安被关进了大狱,审问他的是新上任的镇平县令马翥。
马翥新官上任三把火,想大展拳脚开辟一片新天地,这本无可厚非,但他过于急功近利,没有心思甄别案件的真假。
为了邀功请赏,马翥葫芦僧断葫芦案,草草把王树汶盗窃案结了,王树汶最后被判处为死刑。
奇葩的是,这个案子层层上报,竟然畅通无阻!最后顶包的王树汶被送上了砍头的刑场。
王树汶不知道这个结果,他更不知道的是,胡体安已经调任其他地方当班头去了。到了秋后问斩,王树汶这才如梦方醒,敢情自己被骗了,一分钱也没得到还搭上一条命。
他心有不甘,就在奔赴刑场的路上,大喊“我是邓州的王树汶,不是胡体安!胡体安你出来,你答应我坐几天牢就出去的,还保证我不死,你说话不算话!”
这也就是前面发生的一幕。
接下来的一幕,更加让人匪夷所思。
清政府按照制度,启动重审,可是没想到,当时经手过此案的平原省的各级官老爷,为了保住乌纱帽,对重审层层阻挠。
王树汶喊冤说自己是邓州人,按照规定,这个案子应该由邓州府重审。
就是这样,案子转到了邓州知府朱光弟的手里。
朱光弟重审这个案子,遇到了麻烦,因为朱光弟收到了南阳府前任知府的信,前任知府任恺,这个时候已经升任平原道台,官大一级压死人。
任恺在信中表示,让朱光弟不要多管闲事。
朱光弟是个正直的官员,看信后怒发冲冠,大怒道:“民命生死所系,曲直自当明白”,他不为晚清官场潜规则所动,坚持秉公办案。
可是这个案子的复杂性,不在于如何证明王树汶的身份,而是朱光弟被平原省的各级老爷盯着,他根本无法施展,于是就想到了自己的挚友卓必灵。
卓必灵开始暗中调查,卓必灵审讯了王树汶和几个从犯,卓必灵身怀读灵绝技,很快就辨别出了王树汶真实身份。
王树汶才十八岁,江洋大盗胡体安三十多岁,哪怕从外表看都有很大的区别。
之后卓必灵开始暗中寻找王树汶的父亲王继福,因为只要证明王树汶是邓州人,父子相认,这个案子就算破了。
只是,前任受理过此案的前知府任恺,害怕顶包案件被作实,会被朝廷追责,派人阻扰王继福,并继续给朱光弟施压,朱光弟不惧威压,让卓必灵不必有什么顾虑。
这样,卓必灵将王继福带到了公堂,在公堂之上和儿子王树汶相认,顶包案一举告破。
本以为此事结束,没想到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如果证实这个案子的确是顶包,那么这也证明了平原省涉及此事的朝廷大员,都要被追责。
既然是冤枉,那就放人吧,谁曾想,平原省从上自下,不愿意放人,他们因此还抱团了,接下来就精彩了,因为一部晚清朝廷职场争斗剧,就此拉开。
平原府上下,为了逃避责任,他们必须要将无罪的王树汶治罪,我们抱团一条心的支持原判。
首先是前知府任恺,不仅威胁朱光弟,而且积极游说新任平原省巡抚李鹤年。
李鹤年刚刚上任,急需得到平原上下大员的认可,而宰白鹅案,就是一个机会。
此案经镇平知县初审后,又经南阳府、平原巡抚衙门一系列官员复核认可后上报朝廷。如果现在被判定为冤案,那么河南的相关官员全部要被追责。
如果这时支持原判,判王树汶有罪,那么李鹤年就可以快速拉拢各级大员。
就此李鹤年找了个由头,将朱光弟弹劾去职,案子转由开封知府唐咸仰继续审理。
朱光弟愤懑离职,而卓必灵为了揭露真相,一直暗中调查其中各路大员的荒谬。
接替朱光弟的新知府唐咸仰,对此案进行二审,继续调查此事,卓必灵再次出手,帮助唐咸仰查到了有利于王树汶的新证据。
根据当时的王树汶的罪供,卓必灵发现衙役拘捕“胡体安”的供词,和“胡体安”本人的供词不一致,另外此案被抓住的同伙,并不认识这个“胡体安”!
唐咸仰认为王树汶的确不是胡体安本人,王树汶系属顶包胡体安。
唐咸仰将这个结论上报李鹤年的第二天,就被李鹤年找了一个理由免职,并将此案打回去。
复审又转到了继任的知府王兆兰手中。
虽然王树汶已被证实不是胡体安,但复审最终的结果仍然是 –:初审无纰漏、王树汶死刑合理。
当时李鹤年向朝廷上奏此案的理由有两个:
首先,王树汶虽然不是胡体安,但他是从犯,从犯依律也当斩,所以判处王树汶死刑没有问题。
其次,初审时将王树汶当成胡体安也是没错的,因为找到了新的证据,经查,整个南阳府就没有叫胡体安的,胡体安这个名字是盗匪编造的假名字,只是一个名号,所以很多盗匪都喜欢用这个名号作案。
而且经过详查后发现,王树汶认盗匪胡广德为义父并改名胡体安。
这一条应该是李鹤年编造,因为胡广德在初审判定前就死在狱中了,胡广德的死非常的蹊跷。
除此之外,李鹤年还在奏折上,列举了王树汶的劣迹斑斑的德行,说他自幼就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是个天生的盗匪坯子,并附上了证据。
这案子还没翻过来,王树汶又被泼了大量的脏水,不得不说,李鹤年为了照顾平原同僚,已经不留余力的上蹿下跳!
二审的这个结论震惊了满朝文武,如此明显的冤案,5年来审出这样的结果,简直是荒唐至极。
言官御史纷纷弹劾李鹤年包庇任恺。
鉴于此,光绪发谕旨改令河道总督梅启照复审此案。
此时梅启照年事已高,眼看到了退休年龄,他不想树敌得罪人,最后还是认定王树汶是从犯,当斩,认为李鹤年任恺并无过错。
三审依然没有纠正错误,王树汶再次被押赴刑场,就在行刑的时刻,卓必灵请来了好朋友潘文琴,时任刑部尚书的潘文琴,当即发出了止杀令。
潘文琴奏请让刑部再行审问。
就在案情再次澄清的时候,李鹤年指使下属游说潘文琴,意思是让他不要得罪同僚,来日方长必当相报。潘文琴心动,就收回了释放王树汶的判决,等候秋后问斩!
这个案件兜兜转转,经过了多次复审,依然回到了原点。从案发到现在9年过去了,各级官员竟然审不出一个头绪,光绪皇帝为之震怒,着令限期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