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被抓之后,又为何一直沉默,不愿意讲话呢?”
闲宁看了陈燚煐一眼:“某为何要招供?言多必失,不招供你就缺少证词,对屈竹也无能为力。”
“这么说来,你是为了保护屈竹才决定什么都不说?”陈燚煐对闲宁的这种说法还是不大相信。
“某是为了保护自己!”
闲宁把他该说的都说了一遍,陈燚煐就让士兵押他回大牢。
闲宁的招供,是对整个案件的补充。如来一来,世子谋反谣言一案的调查结果也算是已经出来了。整个案件的证据链也已经完整,人证物证齐全。综合了屈竹、魁乾、闲宁、白林等人口供,以及对张侠、史炎等人的调查,得出整个案件的经过是这样的。
屈竹到京城述职,碰到了平古。两人闲聊之下却发现有共同的仇人,那就是员言,于是两人想制造谣言,报复员言。平古则把他的另外一个仇人赵至也牵扯入内。
两人约定屈竹制造并散播谣言,平古在京城向朝廷告发。屈竹回到善平府,又遇到魁乾,发现自己与魁乾也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善王世子贝英,同时赵至也是魁乾的仇人,于是魁乾也加入报复的行列。
屈竹和魁乾只是制订了计划,又分别指定闲宁和史炎来实施计划。闲宁又借助白林来认识了善平书院的学生张侠,由史炎忽悠张侠见识了蚂蚁写字。而后闲宁将蚂蚁写字和正巧发生的荧惑守心在善平府传播。不过,因天气原因,计划的实施比原来魁乾与平古约定的时间足足晚了四天,使得案件出现了漏洞。
谣言的传播使得善王压力重重,他选择了上疏请罪。陈燚煐来调查此案时,史炎为掩盖罪行,设计杀害了张侠,而闲宁为避免自己的行迹败露,又杀害了史炎。
如今闲宁、屈竹、魁乾均已落网,至于在京城的平古,陈燚煐也让王汉通知影卫将其控制。白林因捐钱入学而受贿,那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与世子谋反谣言案没有直接的关联。
至此,世子谋反谣言案也算是就被陈燚煐给破了,从他来善平府的那天起一直到现在,一共花了十一天时间。十一天的努力,总算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正在他沾沾自喜之时,王英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大人……大人,大事不妙了。”
“什么事慌慌张张?”
“屈竹死了!”
“什么?”陈燚煐大吃一惊,在这个紧要关头,他可不希望出现什么意外,于是赶紧问:“什么时候?出了什么情况?”
“大人,他是自杀的。”
“自杀?”陈燚煐很不明白,屈竹昨天还好好地,今天怎么就自杀了呢?
陈燚煐赶到大牢之时,屈竹所在的牢房已经有好几个人。除了看守大牢的士兵之外,善平府知府王旋居然也在。
王英对陈燚煐说:“昨日屈竹好好的,看不出异样,今日上午,按照大人的吩咐,士兵给他带来了一套文房四宝和一张桌子,让他写奏疏和信。写完之后,屈府的人就过来看他。”屈竹招供之后,陈燚煐并没有为难他,就允许其家人来探望他。
“可能是他让家人给王知府传了话,让王知府过来,在王知府来之前的差不多半刻钟时间,他就撞墙自杀了,自杀之前还高喊‘臣糊涂,辜负圣上了’,叫了几声。”
陈燚煐跟王知府打了个招呼,然后进入到牢房中查看一番。而后他又与看守牢房的士兵聊了几句。屈竹确实是自杀而死的,他是在大白天当着士兵面前自杀的,自然是确定无疑。
至于屈竹为什么会自杀?陈燚煐把目前投向桌子上的屈竹写好的一疏一信。事实上,除了一疏一信之外,屈竹还写了封遗书。在写给圣上的奏疏中,屈竹把自己所犯之罪说得很明白,然后向圣上请罪。而在写给善王的信中,大抵内容差不多,仍以向善王表达歉意为主。这一疏一信是陈燚煐向屈竹承诺的,他查看过内容,确实没问题。在遗书中,屈竹称自己是自杀而非他杀 ,自己犯下这些罪行,已是罪孽深重,愿自杀谢罪。
其实,大軰向来宽待文人,以屈竹所范之罪,被圣上处于死刑的机率非常低,多半会被流放。屈竹根本就没必要自杀?
陈燚煐想了一下,这屈竹应该是为了家人打算吧?如果圣上将屈竹及其家人一并流放,甚至不是流放到一个地方,对于屈竹而言,或许是他不能接受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善王无端端受到屈辱,难免心中有恨,搞不好会私下报复屈竹。
如今屈竹谢罪自杀,又不是畏罪自杀,再加上自杀他的这段小表演,圣上定会宽容对待其家人。善王也不好意思去跟死人过不去,自然也不会为难他的家人。
屈竹提出见自己的家人,那肯定是在交代后事。他让家人传话让善平府知府过来,是让王知府做个见证,以防陈燚煐私下处理他写的一疏一信。一方面他与王知府是故交,想托以后事,另一方面,他对陈燚煐也缺乏信任,毕竟他与陈燚煐认识的时间不长。
陈燚煐本来就没有坑屈竹的打算,只能也不介意这点。他把屈竹写的信交给王知府,让王知府转交给善王。奏疏则交给经历司,通过正规的渠道传递给朝廷。
虽然出了这么一个意外,世子谋反谣言一案终究还是要终结。陈燚煐又花了两天时间,对案件发生到结束的每一个过程进行核查,包括重新核查相关人员的口供,以及搜集证据等,做到人证物证充分。确定没有问题,他才起草奏书,向朝廷和圣上奏明案子的调查结果。
八月十二日,一匹快马飞奔而去,陈燚煐正式向朝廷上奏疏。在奏疏中,陈燚煐重点阐述了嫌犯的犯罪过程及相关证据,至于判罚,这是圣上关心的案子,由圣上决断,陈燚煐不提供任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