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人,这个学子,张侠是靠捐钱得了秀才,这是怎么回事呢?”
问到张侠,向平似乎有点犹豫了:“这个叫张侠的秀才确实是捐出来的。五年前,善平府发大水,房舍被淹了许多,书院的房舍也被淹了。张侠家中是富商,从事绸缎生意,就出了些钱修缮房舍,还捐了些粮食,也算是有功了。”
“因为这些功劳,白同知前来找下官,让下官同意让张侠进入善平书院就读。只是就读而已,下官自然没意见。”
“按照朝廷的规定,张家捐了这些钱,再由一些有名望的人推荐,是可以进入府学读书的。”向平停顿了一下,又说:“只是张侠的成绩一般,在善平书院曾两次参加院试,均没考中,好在他还年轻,下官的本意是让他继续考,但白同知又找上下官,要下官给张侠一个秀才身份。”
“唉!巡按大人你也知道我朝的规定,科举要考上去的,考上了才会有前途,靠捐钱得来的秀才身份,只是得到了秀才的身份,但对他以后的前程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张侠得了秀才身份之后,人都懈怠了许多,都不愿意用功了。”
“向大人说的是,人要有压力,要有目标,才愿意去努力,或许这张侠靠捐钱得来秀才身份,目标达到了,他就不愿意上进了。”陈燚煐也是假装感慨一番。
“谁说不是呢?巡按说得对!对于府学的每一个学生,下官都是一视同仁,都希望他们有一番前途,他们有前途,下官脸上才会有光。如今这张侠止步于此,岂不可惜?”看得出这向平事业心还挺强的,是真心想把善平府的学政做好,为朝廷培养栋梁之才。
“那你当时为什么不拒绝呢?白同知也是读书人,肯定能理解你的想法。”陈燚煐又问。
“白同知分管粮储和屯田,那年水灾,张家捐了不少粮,帮了他很大的忙。这么多年了,他一直感念张家的恩情。这道理白同知自然是明白,但他仍然坚持推荐了张侠,张家有功又是有目共睹的,下官也是没办法,最后就同意了。”很明显,向平对白林似乎不抱好感。
“张家第一次捐钱,就能进府学,第二次捐钱,就成了秀才,这成何体统?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其他学子,秀才是能花钱买的吗?难不得张家再捐一次钱,他白林就举荐张侠为举人?”向平似乎越说火就越大,只是当着陈燚煐这个巡按的面,把白林骂了一通,难免有故意给白林穿小鞋之嫌。事实上,按朝廷的规定,花钱最多只能买到秀才,举人是不能买的。也就是说,对于地方而言,捐钱买到秀才已经到头了。
陈燚煐此前并不认识白林和向平,对这两个人也不了解,不敢轻易下评价。对他而言,向平对张侠成为秀才之事并不持支持态度,也表明向平与张家没有利益关系,这就足够了。
“向提学,你掌握善平府学政,这事还不是你说了算?既然你不乐意,直接拒绝就是了,何必在乎白同知呢?”陈燚煐话中似乎也对白林推荐张侠而不满,其实他只是附和了向平的想法。
“巡按大人,下官也是无奈,张家在灾荒之时捐出钱粮,对朝廷是有功的,再加上白同知推荐,这已经符合成为秀才的两个条件,合理合法,下官也是照章办事。另外,下官主持善平府学政,但下官并非善平府本地人,在这里也没什么人脉。”
“朝廷虽每年都拨款下来,但钱不够呀!下官还得经常去鼓励善平府本地的富户捐款办学。所以,下官也不能轻易得罪这些富商,白同知认为应以张家为典范,鼓励富户捐款,下官认为也是有道理的,这也是下官同意的主要原因。一开始下官确实是拒绝的,白同知前后来了三次,反反复复地说这个事情,下官也拗不过情面啊!”
向平的说法陈燚煐也是深为理解,既然想让别人捐钱,自然也应该给别人一些好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要花钱买秀才身份,毕竟这有失公平。
“白同知前后一共来了三次你才同意?”如果白林只来一次,被拒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来了三次,表明他志在必得,或许他真的答应了张家的什么条件。
“是呀,今年院试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了。新报上来的报考名单中,没有张侠。我特意问过书院里面的教授,他说张侠已经是秀才,不想再报名。很明显,他的志向就是当个秀才。”向平有点愤愤不平:“想当年下官读书的时候,也是年满二十五,连个秀才都没考中,之后苦学三年才勉强考上,到了三十六岁才考上进士,也算是大器晚成了,为官十七岁,才到今天这个位置。”
原来,这向平觉得张侠与自己相似,都是20多岁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如今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官场,自然就觉得张侠放弃得太早了。不过,读书这事也是需要看天分的,向平志在读书考取功名,自然愿意努力。张侠志不在读书,就不愿意努力,花钱买个秀才,也只是彰显身份而已。
陈燚煐该打听的也都打听到了,临走之前,他忍不住给向平出了个主意。
“向提学,像张侠这类人,其实他志不在读书,你勉强他也没什么意义,他想要秀才身份,要的只是读书人的名誉而已。然而捐钱就能获得秀才身份,毕竟与读书人的高风亮节不符,且有失公允,这样的事以后还是不要去做。”向平听了点了点头。
“不过,本官可以给你出个主意,一些富户其实只是想图个名而已,你可以在书院门口造一个捐款芳名榜,把捐款之人的名字、金额、捐款时间等信息列在上面,按金额多到少排列,书院的学生及往来之人都能看到。一些富户捐钱之后,看到自己的名字在上面,被他人所称赞,自然就有会满足感。他日,学院的学生考中举人、进士,这些富户也会感到万分自豪,就好像是自己培养的一样。这就是名誉!学生们也会知道谁帮助他们,对这些捐款的富户也会存有感激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