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辰时一过,陈燚煐、金念情、柳开平、王汉四人四马,从京城的北门出去。四人快马加鞭,三天急行了近四百里,曾三次在驿站换马。如今他们将进入宁府的境内,他们并不打算进入宁府,而是绕道去白泉关。
此时距离白泉关还有约两百里路,但他们不打算再进入驿站休息,以免引人注意。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能住宿到沿途的客栈里,客栈没有马匹更换,他们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时间让马得以休息,那么速度自然也会降下来。
此时的汪涛在京城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出发的准备工作,他故意高调,使人误以为陈燚煐等人还在京城。当然,他早就对圣上禀报了这些情况。另外,在出发之前,他还得摆平一件事,那就是替陈燚煐和金念情擦屁股。
陈燚煐和金念情被弹劾了,监察御史周师从弹劾陈燚煐和金念情,说他们俩在大理寺以下官恐吓上官。果不其然,朝廷之上一些言官纷纷站出来附议。
圣上早就得到汪涛的禀报,知道大理寺少卿张观出言侮辱金念情在先,也知道此时的陈燚煐和金念情早就在几百里外了。他自然不会再追究此事,于是在朝堂上打了回太极,好在张观这个当事人自己也不愿意出来指证,这事就拖了过去。
谁料,圣上越不处置此事,言官们就越是起劲。周师从又写了封奏折,洋洋洒洒几千字,把陈燚煐痛批了一顿,说陈燚煐是罪魁祸首,故意指使金念情以女人之身去侮辱张观,这是对朝廷官员的不尊和蔑视。
圣上在御书房了看了周师从的奏疏,火一下子就大了,人家张观都不觉得自己被侮辱,这些言官却没完没了。周师从居然在奏疏中写“察其善恶,以为去留,天下幸甚”,言下之意是说圣上应该核查陈燚煐的善恶,然后决定是否罢免掉陈燚煐,还说这是天下之幸。
幸亏陈燚煐不在京城,也没能看到这奏疏,否则肯定被气得吐血。他和这周师从压根就不认识,甚至连周师从的名字都没听到过,无仇无怨的,就被别人说得好像是十恶不赦之徒了,是个人都无法忍受。
圣上查看这奏疏时,正巧内阁次辅薛仁英也在御书房。圣上拿着周师从的奏疏扔在地上,骂道:“这周师从好歹也是进士出身,为官十几年,奏折也写了不少,字都不会写,薛爱卿你看,他的奏折里,‘宗庙’两个字都写错了。堂堂大臣,居然写错字,这像话吗?”
薛仁英听到后一愣,写个错别字而已,至于这么激动吗?圣上干嘛发那么大的火呢?其实,不小心写错字这种事情,大多数人都有过。例如是呈给圣上的奏疏,朝廷公文等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圣旨都有过错别字的情况。
薛仁英在官场混了几十年,自然不是白混的。他心中明白,周师从反复弹劾陈燚煐,惹怒圣上,圣上只是想随便找个由头罚一罚他。薛仁英虽曾反对让陈燚煐调查吴天详案,但圣上已做决断,他也就没有意见了。如今这周师从反复弹劾,也是让他这个内阁次辅很有压力,心里恼火得很。
薛仁英拿起圣上扔在地上的奏疏看了一眼,确定周师从写的“宗庙”二字有错,他心领神会,对圣上说:“圣上,在奏疏上写错字,是‘逾礼犯尊’之举,臣让礼部纠核一下,礼部没意见的话,届时再处罚周师从。”
圣上一听,真上道,这下满意了,他向薛仁英点点头:“就这么办!”
很快,礼部回答复了,只有六个字“师从事属不谨”,就是周师从做事不严谨。既然做事不严谨,那就得罚,圣上立即下令,将周师从下狱,关押三天。三天以后,周师从才被释放。至于弹劾陈燚煐一事,看看周师从这怂样,慢慢地就没人再提了。
当然,远在几百里之外的陈燚煐并不知道这些事。此时的他已经绕道过了宁府,来到距离宁府有27里左右的官道上。这里右手边有一条岔路,根据舆图所示,往右拐的话再走15里路,就会到一个被称为鸣邑庄的地方。
路口处有一里堠碑(指示方向和距离的路牌),上面刻着一个直行符号,注明軰啸驿站33里,白泉关63里。然后还有一个右拐符号,注明鸣邑庄15里。大軰只有官道会在这种石头做里堠碑,用于标记前方道路方向和相应的路程。比如说宁府到白泉关是官道,每个岔路都会有这种里堠碑。如果陈燚煐往右拐进了岔道,就不再是官道了,后面也不会再在里堠碑。当然他还是知道鸣邑庄距离这里有15里路。
陈燚煐现在并不想去鸣邑庄,于是选择直行。大约3里后,他就到达距离宁府30里的地方,正好是宁府和軰啸驿站的正中间。根据吴天详的供词,他就是率军在这里追上并击败流寇的。
吴天详称,二月一十九日未时(13:00-14:59),他得到下属的线报,有人劫了使团,于是他率约一百士兵而出,追击流寇,并于酉正时(18:00)过半在大约这个位置追上流寇,将所有流寇25人击杀。
兵备副使李洪曾于四月二十日来此处核查,认为吴天详是假的。理由是他没有发现任何流寇出现过的痕迹。这理由显然站不住脚,李洪是两个月后才来调查,所谓的痕迹早就被破坏了,更何况期间还下过雨。
此时陈燚煐来到这个地方,他和李洪一样,同样没有发现任何痕迹。他的疑点有两个:
1如果吴天详说的是真的,那么他把流寇的首级拿走后,尸首是怎么处理的呢?
2流寇是步行的,那马呢?如果这流寇是袭击了使团,那么必定缴获使团的马匹,使团的马匹是充足的。
3如果吴天详说的是真的,这流寇为什么会在官道上呢?流寇押送这些财物去哪呢?
关于第1个问题,吴天详的口供里并没有解释清楚。按常理来看,吴天详肯定处理了。边境人烟稀少,但这是官道,总有人来来往往,如果不处理,第二天也会被人发现。
按常理来看,军中士兵一般都会就近掩埋或焚烧尸体。看来有必要找些人来,对周边进行搜索,看看有没有掩埋尸体的迹象。
关于第2个问题,使团是不是流寇截杀还无法确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