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渐渐长大,有些脾性在年岁小的时候,还可以说是不懂事,亦或是可以称之为孩子气,但是曹丕不是普通的孩子。
而且汉代对于孩子定义,也没有后世那么离谱…
后世都三四十了,还在当孩子的有木有,而在大汉,十二三岁就出来当家,独立生活的也不算是什么少数。
所以曹丕光耍脾气,搞什么爱干干不干滚的架势来,就失去了作为一个继承者的沉稳,也让陈群越发的看轻了他。
又是沉默些许久,陈群看了看陈泰。
陈泰连忙微微挺直腰,恭敬而待。
何为世家?
陈群问道。
陈泰思索了片刻,世家乃世代相传之家族也,其门第显赫,世代簪缨。家风淳厚,世袭爵位,子孙繁衍,代代相传。
陈群不置可否,又是问道:何为士族?
陈泰愣了一下,这个…啊,士族乃以读书为业之家族也,其门第虽不如世家显赫,然亦世代书香,子孙皆以学问为重。家风清雅,世代传承。
那么,何为子民?陈群接着问道。
民乃国家之根本也。陈泰回答。
陈群点头叹息,如是哉。
陈群有见识,但也受到了其本身的局限。
什么是根本?
其实就是城市的下水道,就是森林的根,就是平日里面往往被忽略的那些人…
可是陈群和陈泰一样,将民停留在嘴上,但是实际上看不到那些人。
就像是陈泰在说世家和士族的时候,可以侃侃而谈,而说到了子民的时候,就剩下了一句简短的话。
他们平常的时候,脑袋都是向上看的。
平常向上看,会看什么呢?
高楼大厦,枝繁叶茂。
至于下面的根和土?
还有那淤积堵塞的下水道…
那是多臭,多污秽啊,那个傻子会去看呢?
陈群不认为自己是傻子,也不会让他孩子去当傻子。
如今天下大势,汝可有何思之?陈群又是问道。
天下大势?陈泰沉默了片刻,这个问题有点大,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陈群看了看陈泰,说道,天下之大,世间纷乱,然无非世家、士族、子民尔…
陈泰顿时恍然,父亲大人是说,如今世家崩,士族当起,而御子民乎?
然。陈群点头,但是很快又叹息了一声,只不过…世子…
陈群眼珠左右看了看,压低了声音,不明此理。
大汉在袁氏倒下之前,是世家的朝代。甚至可以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世家方可称雄。就连史记之中,也是将世家列为首要。
什么?陈胜吴广?
没错,陈胜不是世家出身,但是他最后也被列为世家,
陈胜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具有非常之功。后来陈胜自立为楚王,多少也算是一个王了,而且他所置的诸将在推翻秦朝的统治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司马迁对陈胜持歌颂态度,将他比作商汤和周武,肯定他推翻前朝的功绩,将陈胜抬到了世家之中。
正常的世家,则是陈泰所答的那种,世代簪缨。
陈群的意思,和他在历史上所走的道路,是非常接近的。
因为华夏是农耕大国,所以大汉之前,包括大汉的王国构成,通常是,也只能是,由某个地域的政治精英集团为核心,以攥沙成团的意志来提供。比如刘邦,刘秀,其下都有以其地域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又比如说曹操本身也是如此。
而在整个天下的大动荡之中,最为普通的百姓,最多也只是这些政治精英的追随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算参与了国家政治的变更,但是影响力真的是非常有限。
在大汉山东的庄园体系之中,这些普通的底层百姓,除了极个别的有幸浮到水面上的人之外,大部分的底层百姓都是沉淀在表面之下的,无法以参与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他们只是国人,是天子与官吏治理下的百姓,是以种种前缀组构的各种民,如子民、臣民、黎民、草民、贱民,刁民…
但是偏偏华夏又是最早意识到民众的重要性的国家。
如果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仅仅是局限在孟子的理想之中,那么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及民意、民心等词语,则是成为了历代皇帝和政治精英的关注重点,是任何王朝政治治理的重要约束。华夏历史上的许多制度实践,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顺民意,得民心。
所以很明显,华夏是有对于民众或是子民的初步意识,但是这种意识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这个局限性倒不是说和西洋的公民有什么好坏之分,因为西方的公民和东方的子民是根本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相互比较评价好坏。
陈群就是这种观念上的局限性的体现者。
他看明白了大汉的崩塌,是世家的崩塌,他明白了大汉当下要重新回归秩序,只能靠更多的士族,而不是依靠某个单独的世家,所以陈群向曹操递上了考正制,在历史上也就是九品中正制,但是因为种种的原因,曹操并没有有效的推动考正制。
陈群之前又借着魏延之事,向曹丕递送上了各地的奏章,原本的想法是利用这样的一次机会,推动冀州士族的联合,将底层的士族巩固在考正制当中,让他们像是打怪升级一样自动自发的去寻找经验包,也就是贼寇和旱情。
但是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