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思邈期待的目光注视下,张妙声拿出了一套书,共有4本,正是《本草纲目》。
这是他在网上找到的手工线装版《本草纲目》,完全是仿古设计,而且是繁体字,正好满足大唐人的需要。
孙思邈郑重地接过书,只见古朴的靛青色封面上印着四个大字——本草纲目,旁边一行小字写着李时珍著。
“李时珍便是编著此书的高人吧?”孙思邈说着向虚空遥拜,感谢编著医书圣书的高人,这才翻开书页细细观看。
张妙声和李承乾、李泰就在一旁聊着天,等着孙思邈。
过了好一会儿,孙思邈看完总序,又翻了几页,才放下书,对张妙声深施一礼道:
“多谢张侯赠书,此书确实可以称作是圣书。
以往的医书都是以上、中、下三品来给药物分类的,而此书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十一类,每一类下的药物列得清清楚楚。
实在是妙哉!
不但如此,书中还将每种药物细细阐述,释名、功用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画有药物图形,还有药方,这对于学生学习药物作用极大,有了这本书,学医将不再是难事。”
在大唐,孙思邈已经是神仙般的人物,连他都给了这本书如此高的评价,那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学馆的镇馆之宝。
前有《珠算宝典》,后有《本草纲目》,学馆有这本奇书,何愁没有学子前来求学?
李承乾乐坏了,忙叫李泰来看看,能不能尽快印制《本草纲目》。
李泰把书拿过来翻了翻,皱眉道:“文字倒是好办,让工匠赶赶工,尽快排好版就是了。只是这里的图画比较难办,只能找巧手的工匠照着图样制作雕版,很费时日。”
这下李承乾也觉得不太好办,刻图画的雕版是很费时间的,而且能刻这种雕版的工匠不多。入手少那就更慢了。
“敢问张兄,这本《本草纲目》里有多少图画?”
张妙声早就了解过《本草纲目》的事,胸有成竹地答道:“这本书共有1890多种药物,有1100幅配图。”
“这么多?那得刻到什么时候?”李泰一听就叫了起来。
孙思邈不满地瞥了他一眼:“配图多是好事。有了配图,学生就能从图形上认识这种药物,这对学生的帮助极大。”
说着他还翻开书页,指着上面的配图说:
“你看看,人参和沙参只差一个字,但却是不同的药物,学生只看书上的文字,哪能了解到两者的不同,只怕是见到了也认不出来。
但是有了这两样药物的图样,不就很容易区分了吗?”
张妙声在心里吐槽,人参和沙参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人参比沙参贵多了。虽然现在人工培育的人参很多,价钱也便宜起来,起码普通人能吃得起人参了。但野生的人参还是很贵,一根十几二十万都很常见。
想到这里,张妙声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原本他以为大唐没有什么东西是现代需要的,只能从大唐拿一些金银玉器回去。但他忘了药物,大唐的药物都是野生的,不是现代那种人工培育的药物,这可就值钱了。
现在他赚了不少金饼带回现代,但也不能总是卖黄金,数量太大了不好解释。
如果能弄一些人参灵芝鹿茸回去,也能卖不少钱,这又是一条赚钱的渠道。
不过要收购珍贵的药材,还得有懂药的人。
比如人参这种东西,在现在的大唐还没盛行,懂的人并不多。在现代买到假的人参可能是人造作假,但在大唐买到假的人参,搞不好是因为卖的人也不认得,以为这就是人参。
高丽进贡唐朝的贡品土人参就跟人参没有半毛钱关系,放在现代就是野菜,但高丽人却认为是非常珍贵的植物。
所以如果他让管家在市面上收购人参,未必能收到真正珍贵的野山参。
而说到懂药的人,还有谁能比得过眼前这位孙神医。孙思邈正是使用人参的行家,他写的《备急千金要方》里大量的药方使用了人参,可以说是他开启了唐代应用人参的高峰期。
张妙声正想着怎么让孙思邈帮忙鉴定收上来的药材,就听到他对李泰说:
“贫道恳请越王殿下印书时把认真地刻好配图,不要有一点错,这是医书,书错了会教错学生,搞不好会医死人的。”
“是是。”李泰被孙思邈这番话说得无言以对,只能连连应承,保证一定认真印书,无论文字还是配图都不会有一点错。
但嘴里却在叨叨着:“还不知要多久才能印出书,学馆还教不教医学生了?”
张妙声赶紧出来打圆场:“两位不要焦躁,我手上还有几套《本草纲目》。这样吧,孙神医拿一套去看,越王拿一套去印书。
为了加快速度,只印文字,至于配图,等日后雕好版,再印一批配图就是了。”
孙思邈道:“这样也好,有了书就可以尽快教导学生,至于配图,大家共用一本就是了。”
李泰也松了口气,这样一来,配图可以慢慢地刻,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张妙声又提议,可以找画师把配图画在墙上,这样配图很大,可以让很多学生同时观看。
孙思邈等人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李承乾打算专门找一个房间,建几排影壁,请画师画上药物的图样,到时必可成为学馆的一大特色。
“不过,医学不同其他学问,光靠读书可成不了医生,还得靠实践,要给病人看病开药,要认识药材,会配药,这就需要不少药材。”张妙声终于把话题引到药材上。
“这话在理,配图只是初步的了解药材,最终还是要用实物来教学生的,亲眼看到,亲手摸到才能真正了解药材。”孙思邈对此十分赞同。